很多媽媽產假結束後都會猶豫,到底是重返職場,開始新一輪的廝殺呢?還是全職在家,安心帶娃?畢竟所有的主流思想都在宣傳0-3歲媽媽親子陪伴的重要性;然而另一方面,經濟壓力、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身的職業修養對孩子的長遠影響也不容小覷。本期育兒真相為您揭秘。
一個陽光正好、 微風不噪的週末,圖圖媽熱情的邀請了閨蜜和她家的小公舉兮兮來家裡開party,提前一周就準備好了菜譜,並精心搭配了新鮮水果和手工烘焙的小零食。圖圖 媽理想中的場景是午後的陽光照進暖洋洋的客廳,好久不見的閨蜜懶洋洋的窩在沙發上喝下午茶,聊聊人生、談談感情,小朋友們兄友妹恭,安靜友好的一起看繪 本、搭積木,做自己喜歡的小遊戲......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畫風從見面伊始就完全不對了。圖圖小朋友對兮兮公舉的駕到表現出了莫名的緊張和 極大的敵意,進而開展了一系列物品所有權的捍衛戰。只要兮兮不經意間瞄了一眼哪個玩具,圖圖就會立馬第一時間搶到手裡,大喊“不可以,它要睡覺了!”然後 就趕緊藏到自己的臥室。短短幾個回合的交戰,客廳裡就一片荒蕪,連垃圾桶都被妥善安置到了臥室,並且上了鎖,以確保它的絕對安全。捍衛完了物品的所有權, 又開始捍衛人的所有權,兮兮不小心摔倒了,圖圖媽安慰說“兮兮,沒關係,阿姨給你吃草莓好不好?”圖圖立馬說“你是我的媽媽,不可以跟別人說話。”過了一 會兒,又說“媽媽,你可以也是我的阿姨嗎?”
面對這種場景,是不是要批評指責“圖圖,你怎麼能這麼自私?”還是大義凜然地說教“圖圖,你應該和兮兮妹妹一起分享!”抑或簡單粗暴地搶過圖圖的玩具直接塞給圖圖,如果圖圖哭天搶地,索性直接一頓胖揍?
No,作為一名長期浸淫于各大專家育兒理念中的80後媽媽,當然不能犯這種低級錯誤。第一時間圖圖媽就歸因到這一定是自己給圖圖的安全感還不夠!按照育兒 理念來講,孩子的所有表現都是家長的鏡子,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於是圖圖媽內心開始湧現出各種焦慮和愧疚。
圖圖媽是一位職場媽媽,在圖圖3個月時候就斷奶然後重返職場,把孩子交給了老人帶。當然這也是反復權衡各方面利弊之後才痛下決心的。一方面經濟因素是不容小覷的,畢竟孩子越大,對經濟的需求越高,各種特長班、好的教育資源、每年的旅遊甚至以後可能選擇國外留學等等,哪一項沒有經濟做後盾可以實現?!詩很美,但沒有經濟實力你就到不了你想去的遠方,無論如何掩蓋和洗白,現實就是這麼赤裸裸!另外,職 業生涯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畢竟對職場來說,離開三年再回去重新打拼絕非易事。相較于全職媽媽的陪伴還是保持一個不斷學習進取、事業上獨當一面的媽媽形 象,通過言傳身教和自身的眼界與資源來影響圖圖,這二者之間究竟哪個對圖圖的長遠發展更為有利?圖圖媽覺得沒有任何人能給她絕對正確的答案。
雖然選擇了做上班族媽媽這條路,但對孩子的養育是絕對不可以放鬆的,各大育兒公眾號、各種早教理論、甚至是學前教育的專業教科書都被當做範本,一讀再讀, 生怕耽擱了孩子的成長。可是讀得越多,圖圖媽就越焦慮。因為幾乎所有的教育理論和專家都一邊倒的宣揚0-3歲親子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強調親子陪伴中爸爸 和媽媽的不可替代性,而且老人帶孩子在育兒理念上和80後媽媽們有巨大差異,每次和老人產生分歧有無力改變現狀讓圖圖媽變得更加焦慮!一方面是赤裸裸的現 實,一方面是專業的權威意見,夾在其中的職場女性圖圖媽真心陷入了焦慮的閉環。每天晚上圖圖夜間醒來都會第一時間用手摸摸媽媽是不是在身邊,嘴裡呢喃說 著“媽媽,陪著我!”每天早上都央求“媽媽,你可以不去上班嗎?”每次去公園,圖圖每跑開一點就會回頭看看媽媽在不在……這些所有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刺 痛圖圖媽的內心,讓她不斷地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內心充斥的焦慮和緊張感甚至讓她感到窒息。
相信圖圖媽的現狀也是現在很多上班族媽媽的縮影。職場壓力、家庭瑣事、隔代撫育的矛盾處理、甚至是不得已讓孩子做留守兒童的辛酸,這些無一不構成上班族媽 媽焦慮的源頭。而對於上班族媽媽來講最擔心、最無助的卻是不確定自己的選擇究竟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長遠來看究竟哪種選擇才是最好的?
專家觀點
秦紅寧
搖籃教育主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碩士
如何緩解上班族親子養育中的焦慮?
第一,先認清現實。最好的媽媽和最好的孩子都沒有標準,所以家長要調整自己的養育目標。比如,把認知調整為“今天比昨天做一個更好的媽媽”,哪怕在和孩子 相關的一件事上做的比昨天好,也要給自己鼓勵。媽媽們都記得要恰當地鼓勵孩子,卻忘了要鼓勵自己。 第二,不要急於給孩子下結論。比如開篇圖圖不喜歡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不喜歡媽媽對小朋友好,不一定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可能只是在學習及使用“我”和“我 的”的概念,不一定是自私的表現。 第三,在選擇育兒類資訊的書籍時,優先選擇經過科學實驗驗證的經典理論書籍,作者一般是在大學或科研機構裡任職的科學家,且往往是由多個科學家合作撰寫; 其次可以選擇由觀察大量孩子和從事多年的育兒工作經驗的作者寫的經典書籍。在這些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的養育觀;不要盲從某些個人經驗和網上來源不明的混雜 資訊,這些資訊很有可能造成媽媽認知上的壓力。 第四,不要想著所有的問題都有自己解決,要學會借助家人的力量,尤其是孩子爸爸,還有朋友的幫助尤其是有著同樣育兒煩惱的朋友的分享和互動。最後,請相信 孩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