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別人誇你孩子“好聽話”時,你該警惕了!

畢業季,公司最近各個部門來了很多應屆畢業生。他們作為公司的新生力量,每天朝氣蓬勃,有各種新鮮話題探討。某日,一大早進公司就看到兩位新來的畢業生小宇和小飛辯論得熱火朝天。為滿足自己八卦心理,我好奇地加入了她們的辯論,瞭解到她倆辯論的核心是——在選擇工作中,要不要聽從父母的安排?

01

原來,她倆的一位同學球球,一直以來是一位非常聽父母話的乖乖女,整個家庭背景和人生軌跡與《歡樂頌》裡的關雎爾(關關)如出一轍。從出生到上大學,沒做過一件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最近在畢業找工作這事上,她有點小糾結。遵循父母的安排,她必須離開杭州回老家,去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上班。但她的興趣愛好是互聯網,如果遵從自己的心願,最好的結局是留在杭州。

去還是留?在這人生關鍵時刻,她糾結了。對此,作為她的兩位好友。小宇的意見:“留在杭州,工作以自己的興趣為重,拼一拼很值得。”小飛的意見:“聽從父母的安排回老家,女孩子還是少拼一點,求個安穩比較好。”

對此,作為在職場摸爬打滾多年的“老油條”,我把票直接投給了小宇。雖說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不會害我們,他們總是想用自己有限卻龐大的人生經驗,為我們選擇一條不出錯的路。

但在我看來,球球之前都按照爸媽的意願活著,可以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少了一些意外驚喜,太單調了,沒有自己的個性標籤;另外,事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一定程度上風險是會小一點,但這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有時父母的眼界也會有局限。

討論到這裡,球球的選擇應該有答案了。但最後的結局並非如此,她還是遵循了爸媽的安排,回老家會計事務所上班了。她的理由是:“不想做不聽父母話的孩子,不想毀了自己二十幾年來一直扮演的‘乖乖女’形象,不讓父母傷心,只能捨棄自己的興趣了。”

02

“做一個聽話的孩子。”這是我們從小到大的記憶裡,父母經常在我們耳邊循循教育的話語。在我們的習慣烙印裡,聽話總是與優秀掛鉤。

那麼聽父母話的孩子真的很優秀嗎?答案是未必。《歡樂頌》裡關關是典型聽父母話的“乖乖女”,讀書上學工作都聽從了父母安排。但她一直都不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那位,很多時候甚至有些自卑。

有次她和樊勝美與邱瑩瑩聊戀愛經歷,聊到了這麼件事:大學時候,她的一位同學特別上心給她介紹男朋友,還特意安排了一次與男生的偶遇。但沒想到那位男生一上來就直接看上了關關的同學,壓根就沒看見她。這件事對她打擊非常大:“當時都快絕望了,挺懷疑自己的。”

的確,聽父母話的孩子就如關關一樣,總感覺缺了一點生氣和個性化標籤。長期聽話,被父母壓抑著,她們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更容易悲觀失望,主見相對也會缺失。

同事兒子現在一歲多,慢慢表現出一些熊孩子個性,與乖孩子相比,帶他還挺耗精力的。但同事說喜歡兒子目前這樣的表現。她的育兒觀點不希望兒子很乖很聽話,很聽話的孩子看起來不真實,會叛逆有自己思維的孩子才是一個真實的孩子。如果只要求孩子聽話,什麼都聽父母的……萬一某天父母不在了,那麼聽誰的呢?我開玩笑的說:“聽老婆的唄!”

朋友這樣的育兒觀點粗聽很好玩,但其實是有理論依據的。德國心理學家曾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和沒有這種傾向的各100名兒童進行過跟蹤觀察。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成長到青年期後,前者有84%的人有主見,意志堅強,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後者僅有26%的人具有前者身上的這些優點,而其餘的人遇事很難做出決斷,不能夠獨立承擔責任。相較於前者,後者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領軍人物的少之又少,他們多在普通勞動崗位上工作。

03

太聽父母話的孩子容易沒主見,主見在人生履歷標籤中重要嗎?將這個問題拋給身邊的同事,新來的畢業生們異口同聲說:“非常重要!”其中兩位畢業生說她倆學的是藥學,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按照老師給出的職業規劃,只有兩個方向,一做藥代,二去製藥企業。在大學4年裡,她們中50%以上的同學都朝著這兩個方向努力了。

但她倆不願意,一是因為藥代這個職業,說實話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體制下,銷售模式不是最先進的,看不到更多的職業成長空間。去製藥企業,要有成長必須走研究員路線,製藥企業更適合碩士畢業的,但這也註定競爭激烈,評估一下自己的資歷夠不上。

從大三開始,她們通過自己的判斷,朝與專業無關的職業方向做了規劃。通過兩年的實踐,進入了目前熱門的行業之一互聯網,自己感興趣,對於未來職業上升空間也很有信心。目前爸媽還難接受她們這種選擇,一直在她們面前抱怨四年的專業知識荒廢可惜了,但她們覺得父母的視野有點局限。

“工作要做一輩子,父母又不能陪我們一輩子,不管父母的喜好了,自己開心快樂最重要。”這是兩位頗有主見的畢業生總結的人生信條。

最近剛升級為爸爸的一位朋友說,他不會要求自己的女兒以後很聽話。作為爸爸,只會與女兒講一些事情的利弊,讓她自己去做分析判斷,希望她的個性可以獨立。他對於爸爸責任的理解:在女兒小的時候為她承擔一些能承擔得起的犯錯代價,不會過多干預。

“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就會培養出一種抽離的能力。”這是蔡康永的人生感悟。因此,我們想看到孩子不一樣的人生,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記得適時抽離,不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強加很多東西。

就像《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書裡說的一樣:試著培養一個和自己“對著幹”的孩子,而不是絕對“聽話”的孩子,在將來,TA做任何決定時,都能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親寶寶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更多育兒知識、婚姻情感故事,記得關注“親寶寶”頭條號哦,每天都有好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