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常沾水做家務會得風濕病?

經常沾水做家務會得風濕病?這個問題,國內一直有異議,大家心裡可能都在想,經常接觸冷水,雙手肯定容易的關節炎。但是風濕病和關節炎是兩個概念。對於這個長久以來困惑於心的丞媽來說,終於找到了全球最頂級之一的醫生來解答這個問題。

來自歐洲風濕病權威專家、歐洲風濕病防治聯合會前主席Josef S. Smolen 教授認為,“沾水和受寒並不會導致風濕病” 。他說,“可能沾水和受寒會讓風濕病患者更為難受,但這絕對不是疾病的誘發因素。所以,祛濕、止痛並不是治療這類疾病的關鍵所在,反而有可能誤導患者,耽誤了正規的抗炎治療。”

關節腫痛首先看風濕病科

“在奧地利,風濕病(以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為主)發病率為1%,比中國要高得多。” Smolen 教授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年齡大多在30-50歲, 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則多為年輕男性。當他們發生關節腫痛的時候,往往去看骨科或者疼痛科。而實際上,他們應該去看風濕科。”

與奧地利存在相同的問題,我國的風濕病患者也對關節紅腫認知度並不高,因而跑錯科室,耽誤病情的案例相當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古潔若教授說,“有的患者因為在其他科室周折超過6個月,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Smolen 教授強調,當關節發生紅腫、僵硬時提示關節存在炎症,屬於關節急症,應該去看風濕科。

風濕病治療的關鍵在達標抗炎

資料顯示,我國患有風濕病的患者人數將近一千萬人。這些患者就診延誤、自我治療止痛等現象十分常見。這也導致我國風濕病的緩解率並不理想的狀況。

正是因為在治療上存在很多問題,Josef S. Smolen才開啟了以風濕疾病達標治療為主要內容的上海、廣州、北京三地巡講之路,給當地的醫生做規範治療的指導。

古潔若教授說,“實際上,炎症控制不好或者疼痛減輕即隨意減停藥,許多患者因此出現骨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喪失功能,雙手、雙腳或者脊柱都存在殘疾,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因此,從國外到國內的風濕科專家都強調,抗炎達標,而且早期達標才是風濕病治療的重點和關鍵。

目前,針對風濕病的治療藥物包括非甾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免疫及植物藥等。古潔若教授說,有部分藥物為消炎鎮痛類藥物,起效較快,對於急性症狀的緩解有一定作用,但對於長期持續緩解,我們還需要其他藥物,如慢作用藥等。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生物製劑成為臨床醫生認可的一種有效方式。

古潔若教授強調,“大部分風濕病患者應該終身服藥,不要害怕激素、更不要只要求止痛治療,只有在風濕免疫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並且根據要求複診,調整治療方案,用最少的藥物劑量,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從而達到延緩或阻止疾病進展。

亂用中藥是治風濕病的一個大忌

古潔若教授介紹,“我國的風濕患者數量眾多,規範治療、儘早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重要因素。”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非處方藥的廣告十分具有吸引力,號稱能夠“打開骨縫、剔除痹毒,對還能防止關節變形、致殘。”不少風濕病患者對於這類藥也是將信將疑,或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購買使用。

對此,古潔若教授表示,只要是藥物就應有副作用,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首先應該看醫生確診自己是不是得了風濕病。其次,這類藥物只是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的輔助治療,而且其中一些中藥成分也不宜長期服用。最最重要的是,在治療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而不是以為服用這類藥物止痛就可以停藥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副教授連帆也表示,“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為各種原因,拖延治療,不遵醫囑,或者沒有及時複診、複查,而是求助於各種偏方秘方,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如果已經發生骨侵蝕,關節變形,或者殘疾等等,後悔就來不及了。治療風濕病,保持耐心和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圖片來源網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