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我國的北方是以麵食為主,南方則以大米為主食。很多北方人來到南方之後,都會認為南方的麵食沒有北方地道正宗,主要原因是做法的不同而已。說到麵食,不得不說說貴州的三大麵食,不僅做法特殊,而且味道也非常鮮美。今天介紹一下貴州的三大麵食,別說你不知道哈。
綏陽空心面
我們都見過空心的竹,謂之“虛心有節”,也見過空心的菜,清炒空心菜脆嫩清香。但是,你絕對沒有見過空心的麵條,也沒有品嘗過它的風味。貴州省綏陽縣特產的空心麵條就能滿足你的好奇心。
綏陽空心麵條,麵條本身就非常細,但是內部是空的,外表光滑潔白,勻直整齊,又叫做“銀絲空心面”。它的製作十分講究:首是先用比較好的麵粉加適量的油鹽和水一起攪拌,揉成細條,兩頭穿一小棍,待油、鹽充分滲透後,就掛在特製的木架上,然後用手一拉,拉到一定長度,面絲就成空心,再讓其自然下垂,曬乾之後,把兩頭剪掉,然後中間那一部分就成空心麵條。
空心麵條非常耐煮,吃了嘴裡感覺綿軟而有勁。煮時要用猛火,而且還要多放水,比一般乾麵條多放一倍以上的水,煮一小把就可熟一大碗。因麵條內已有油鹽,所以熟後一般可不再放,吃起來非常方便。如果再加上一些雞、肉等湯汁,味道就更加鮮美。
綏陽空心麵條,早在元代就遠近聞名了,同時也是皇室的貢品,一直沿襲至清朝,所以又叫做“貢面”。自改革開放以來,綏陽空心麵條還遠銷海外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海內外人士歡迎。義大利也有空心麵條,他們自己說是馬可波羅向中國人學去的。馬可波羅與綏陽空心麵條是否有什麼關係,雖然尚難考證,但是近代西方傳教士來到貴州,多會把空心麵條帶回國去饋贈親友,卻是事實。近年來隨著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綏陽空心麵條在國內外的名氣,也就愈來愈大了。
貴陽腸旺面
腸旺面是貴陽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風味小吃。它由四大部分組成:麵條,肥腸,血旺,脆臊。做麵條時,必須加雞蛋,製作工序非常複雜,吃起來不粘牙;肥腸同花椒、八角一起煨燉,老嫩適中。血旺用開水煮熟,鮮滑細膩;脆臊油炸制,鬆脆酥香。有了這四大配料之後,再配以辣椒油、醬油、酸醋、蔥花、豆芽等八種佐料,經十二道工序,才算是做成一份地道的腸旺面。
腸旺面最初起源於一百多年前的qing同治時期,傳說是傅、顏兩家所創。當時貴陽北門橋一帶菜攤子成行,橋頭傅、顏兩家麵館,常將豬腸、血旺做成面臊,用來招待買菜的居民做早點。因取材方便,價格便宜,風味獨特,遂流傳開來,不過清朝末年的腸旺面,所用的豬腸是油炸熟的,雖香卻不易嚼爛。到民國初年的時候,各腸旺面店又爭奇鬥勝,添料加香,技藝不斷改進,味道也更加鮮美。
遵義豆花面
當你來到歷史文化名城遵義遊玩,不妨到遵義老城品嘗一下非常具有地方風味的豆花面。
豆花面的麵條製作有一定的講究,它是用上等麵粉精製而成,麵條薄而有韌性,下鍋時必須是濕麵條。佐料有紅油辣椒,豬油、熟菜油、麻油、豆醬肉丁、雞肉丁、豬蹄筋、胡椒末、花椒末、薑末、蔥花、魚香菜和油炸花生米等。煮面時,必須用稀釋的豆漿來煮,面熟後放到碗裡,沖入淡豆漿作麵湯。然後再將一大塊熱的嫩豆花蓋在面碗上。再用一小碟子,放上紅油辣椒等佐料。
吃面時,麵條要蘸著吃。這種吃法,別有風趣,好像是請你細品滋味,不必作忙。豆花面的麵條薄而柔軟綿韌,豆花細嫩,豆漿回甜清香,而佐料油而不膩,吃起來非常香鮮,回味無窮。所以,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
貴州遵義豆花面也有一定的歷史,在過去面店集中在老城一帶,經營者世代相傳,這樣,豆花面的做工和風味就能長期保持,成為傳統風味小吃,與貴陽腸旺面可謂雙壁聯珠。當地人也稱它為“過橋面”,大概是與雲南“過橋米線”相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