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交流最多的問題是孩子胖了嗎?孩子現在吃什麼?吃多少?孩子多少斤了?長個了嗎?
寶媽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孩子的生長發育上,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語言發育。有的媽媽認為孩子說話晚是性格內向導致的,但實際上,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寶寶,語言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
正常情況下,寶貝二到三歲的時候就基本能夠表達自己的意圖了;四歲時能基本掌握常用的口語;五歲之後,寶寶就可以清楚的描述故事書中的大意,或者看圖說話了。如果你的寶寶說話晚,那麼,父母就要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中下面這幾條?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寶寶平時想去什麼地方,都不用開口,直接把胳膊一伸,指向想去的地方就可以了。孩子什麼都不用說,家長就能明白他的意願,長此以往,孩子對這種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形成依賴,語言表達的能力就會被忽略,以至於發展緩慢。
強行糾正寶寶的發音
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發音並沒有那麼清晰,有的家長怕孩子帶有口音,強行給孩子糾正,想讓孩子說的清晰一點。被否定的次數多了,就導致寶寶對學習說話產生壓力,也會讓寶寶變得害怕開口,嚴重的還可能會導致寶寶變成結巴!
家裡各種方言混雜
現在大多數家庭的都是一個孩子,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都稀罕的不行,這家待一周,那家待一周。而老人說話一般都帶有地方口音,寶寶在模仿說話的過程中,家裡人一會兒方言,一會兒普通話,讓寶寶不知道到底哪個是對的,也不知道該學習哪個,從而導致語言發展緩慢。
缺乏模仿的物件
孩子天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不管學習什麼事情,最初都是都過模仿開始的,語言發展也不例外。孩子通過成人的說話得到語言的發展,如果大人沉默寡言,那孩子就少了學習的榜樣!
電子產品的依賴
家長們認為孩子能在電子產品中學習到各方面的知識。於是,讓孩子看電視,買一些早教機讓孩子看,其實,這些電子產品並不能説明孩子語言的發展。他們能給孩子一些概念,如拼音,顏色,數字,新詞等。但語言發展需要有互動,螢幕和機器不能和人一樣能跟寶寶交談,當然對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起不到促進作用。
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陪伴,和寶寶進行互動,可以做做手指遊戲,講講故事,這都能讓孩子從中受到語言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