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栽培或野生。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原植物生於荒地林緣。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蔭,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性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功效散寒止痛、溫經止血。臨床用名有艾葉、艾絨、醋艾葉、艾葉炭、醋艾葉炭。
艾為純陽之草,可驅除體內寒氣,一般以湖北蘄春所產的艾葉品質最為上乘,各地的艾葉形狀各有所不同,它的外形頗似一團正在燃燒的火焰。農曆的五月為午月,午時即正午,為陽氣正旺之時,馬為火性,亦應午時,心為陽中之陽,在十二時辰對應午時,五月初五接近夏至日,為天陽最盛之時,五月五日午時採摘的艾葉其氣最全。
葉性發散,得三月清溫之氣以生,味甘氣香性平,老艾得木火之氣最全,味苦辛氣溫而香,搗成艾絨,可以發火,為針灸通經絡,祛寒痹之妙藥。入煎劑又為溫肝行血補火止血之良藥。
葉有生熟之分,新採摘的艾葉自然陰乾則為生艾葉;生艾葉去掉粗的筋絡和葉梗再反復搓揉,搗爛,即為艾絨,或者炒黑,即為熟艾。
生艾葉性溫,偏散,入血分,能散體表之風寒濕邪;熟艾葉則熱性更強,其性偏守,說它守是相對的,其實它也是走竄的,不過走的慢就是了,因為它可以走竄到極細的絡脈裡去,所以顯得它走竄之性很慢。
生艾偏于上行,熟艾偏於下降,它善守,善透,能入絡,入髒,入筋,入骨,以及關節縫隙、寒濕邪氣滯留的犄角旮旯,這些都是人體最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留邪的地方,它都可以透進去然後再把邪氣逼出來、並排出體外。這也是它不同於附子肉桂等其他溫熱藥的獨特之處。
善透是它的長處,據說古時的西域商隊就用艾草來尋找水源,沙漠上乾旱缺水,聰明的商人們就在駱駝嗅聞的地方燃起一堆艾草,如果艾煙從另一個地方冒出來,那麼就在冒煙的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出水來。至於這說的是否屬實,咱們無須考證,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艾確實有通透之性。它偏走于下焦和下肢,下元虛冷,少腹冷疼,寒濕腰疼,風寒濕關節冷疼,老寒腿,一切風寒濕痹等症,以陳年艾灸其效甚良。
其入煎劑多用醋炒,叫做炒艾葉,還有炒成艾葉炭的。艾葉入湯多為女科所用,以暖宮溫經通絡為多見,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鬱帶漏之病,以艾和歸、附諸藥治之,夫何不可!艾附丸調經而溫子宮,兼主心腹諸痛,膠艾湯治虛痢,及胎妊產後下血,靡不立效。
時珍雲: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屙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