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音樂AI也變得越來越強大,作詞編曲紛紛不在話下。各種音樂應用也變得越來越貼心,很多都能基於你的愛好,為你推薦深得你心的歌曲。不過,如果你細緻體驗,你會發現:這些音樂AI雖然能夠製造音樂,但它並不會過多考慮你對於音樂的情感回饋。
現在,日本一支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裝置,其為一種人工智慧耳機,能夠跟蹤聽眾的情感狀態,創造出為聽眾量身定制的音樂,從而改善聽眾的情緒,激發新的情緒。因此,戴上耳機,你沒准會分分鐘笑出聲,或哭成狗。
該研究團隊得到了日本大阪大學創新中心專案的支援與合作,其開發的AI能夠檢測使用者的大腦狀態,並通過音樂來刺激它,從而讓聽眾產生新的情緒。首先,AI系統能夠收集使用者大腦的音樂資料,創建個性化音樂的“情感音樂模型”。在開始譜寫音樂之前,它能學習用戶的腦電波,並能識別音樂與各種音樂之間的關係。然後,它能夠合成為使用者貼身打造的定制音樂,來刺激使用者的精神狀態。
一般而言,傳統的定制音樂系統是基於使用者之前的聽歌品味,為用戶推薦風格相似的歌曲。同時,常規的自動合成機器還需要輸入關於聽眾想要的音樂特性的特定資料。這樣一來,合成音樂很難刺激大腦,因此很難讓聽眾產生新的情感狀態。
大阪大學的Masayuki Numao教授表示:
大部分的歌曲AI都依
賴自動作曲系統,它們能夠重新程式設計歌曲,但只能夠為用戶推薦相同風格的歌曲。而這種新的AI則能夠通過賦予聽眾新的情感狀態,加強音樂的交互體驗。我希望將我們的研究裝變為一個提升人類精神的系統,並説明人們通過根據他們的喜好,傾聽音樂,來發揮他們的潛能。
研究人員與比利時的一個研究所合作,進行了一波志願者測試。這些志願者分別聽取10個不同的音樂片段,風格從日本J-Pop到流行兒歌不等,系統記錄志願者聽取這些音樂時的腦電波。在其研究中,參與者戴著裝有無線耳機,耳機上裝有感測器,感測器能夠檢測腦電波,並識別腦電圖。之後,機器人便開始基於腦電波創作新的音樂。音樂在生成之後,MIDI技術(樂器數位介面技術,又稱迷笛技術)會立即將之進行重新編排,並用合成器合成悠揚的曲調。團隊發現:當系統能夠檢測其腦電波時,聽眾更能參與並沉浸在音樂當中。
Numao博士表示:
我們用歌曲重新程式設計機器人,但是加入了聽眾的腦電波來打造新的音樂。我們認為其能帶來一系列好處,未來我們可以將之應用于理療保健領域,用音樂釋放聽眾的情緒,緩解壓力,或者激揚鬥志。
Via:
Daily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