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怎麼適當的處理自己的原則和孩子的需要這對矛盾很是讓我頭痛。比如今早,小明出門要抱,一般他出門是推童車的,但他畢竟已快三歲完全可以自己走路,家裡老人在沒有童車的情況下只要小明一伸手就會毫不猶豫的抱起他。
可是,他今天和我在一起,而我覺得三歲小朋友可以自己走路了,當然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要不要自己吃飯,什麼時候看動畫片,要不要去上早教課,我和小明的意見一天裡面就有好幾次不同。
(1)孩子哭鬧完了,真的就可以忘了嗎?
然而更令我困惑的,是周圍不同人的各種處理方式,一次小明為了買玩具而哭鬧,小明奶奶在旁邊說不要管他,他鬧完就好了,而小明爺爺產生了馬上去買來的念頭,外婆則是想辦法分散小明的注意力,對他說,“看那邊有兒童樂園,走”。
如果是我和小明的意見衝突採用上述方法,通常結局有三種:
1. 小明一直哭很久,然後自己收拾心情來找我,我們繼續走,看上去好像是我的意志勝利了;
2. 我立即實現了小明的願望,他很高興,我們繼續走,看上去是他的意志勝利了;
3. 我們去兒童樂園,小明玩了一會兒或許就把玩具忘記了。
坦白講,自從小明兩歲半以後開始有自我意識,遇到我倆意見不合,他哭鬧的情況,如果是碰到了原則,我採用的多是第一種方法,之前接觸到很多文章也都在強調在培養生活習慣上家人要以身作則和堅持,所以每次等他釋放完情緒,我才跟他講剛才哪裡不對。
(2)拋開控制局面的念頭,理解孩子的情緒
直到最近看了一篇寫美國小學裡老師怎麼説明學生認識並處理情緒的文章,我才開始反思以前的方法。
文章大概說小學生課堂上耍脾氣扔書本老師並沒有體罰他也沒有把他從班裡叫出去單獨處理,而是就地告訴他,自己知道他現在很生氣,但請他集中注意力然後跟著自己做一個動作,那就是深呼吸。
生活中還是會看見某些家長因為孩子的哭鬧對孩子惡語相向,一開始遇到小明哭鬧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控制不了狀況,而又急於想要控制住,我想這或許是那些使用強制手段家長的心路歷程吧。
所以這個老師的做法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沒有用暴力(冷暴力也罷,真正的語言暴力或者其它體罰也罷)去遏制學生的“暴力”,而是理解孩子的情緒,知道當個人意願沒有得到滿足時,就算是成年人也會失控,成年人會想辦法疏導,但小朋友可能不會,因此她擁抱了學生的“暴力”。
(3)先擁抱,好過事後補償
那麼回到今早的情況,在他因為要求抱起來走路遭到拒絕而哭鬧的時候,我依葫蘆畫瓢對他說,“小明,我知道你現在很委屈,媽媽剛才出門不是說我們要手牽手散步去超市嗎?你因為沒有被抱起來就哭了嗎?”
他點點頭,然後還是哭,我又說:“那你現在能跟著我做一個動作嗎,就像喝粥一樣,吸氣吐氣”。
可能是小明太小了,這個動作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我轉念一想,反正原理都差不多,我把小明抱起來一屁股坐在旁邊的凳子上,曬著太陽,他靠著我,我拍著他的背,也不急著一定要去超市買東西或者是哪裡。
就像明爸安慰受傷的我一樣,沒有說話,只是安靜的讓他抱著我然後我輕輕的拍著他。
神奇的是,他很快從悲痛的大哭轉為小小的抽泣,不到五分鐘就停了下來,在我身上擦了擦鼻涕自己跳到地上說,我們走吧。如此,這一“深情擁抱”替換掉了“抱著”去超市。
本文來源於:兒童心理課堂。凡本號有注明來源的所有作品,均為我方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我方授權,不的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相關版權問題,請聯繫茉莉媽媽旺旺號:優兒店youe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