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創聯動是一家為農業機械和新能源汽車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術公司。在 2014 年正式進入農業機械領域以前,這家公司在車輛工程和大型裝備行業深耕數十年,為工程車、機械設備、軍用車等廠商提供可以讓產品智慧化的配套設備。
正是因為這樣的技術積累,在農機領域,這家公司已經與國內前十大農機製造企業中的八家達成了合作關係,並「至少佔據了當中三分之一的市場。」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該公司預計到 2020 年其產銷量將達到每年 500 萬台,銷售規模到達 7 億。
雖然碩果累累,但作為博創聯動的創始人,陶偉的野心不止於此。在未來幾年的規劃裡,他還打算讓自己的公司變得更酷:打造有人工智慧屬性的「智慧型機器」、從一家傳統的硬體公司向軟體公司轉型、以及實現農業自動化和無人化。而打造「無人農場」,是陶偉和團隊在未來幾年內要實現的目標。
人工智慧裡的「智慧型機器」
「我做的第一個專案,就是在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把瀝青加熱機、瀝青攤鋪機等其他機器做成一整套系統,讓這幾個機器互相協調,實現一個更高速的作業。」
在談到人工智慧這個話題的時候,陶偉回憶起十幾年前做的一個項目。他告訴雷鋒網,那時做的就是機器人、人工智慧領域的產品。在國內,這是一個火得不能再火的概念。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工智慧還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陶偉認為人工智慧的範疇很大,涉及演算法、識別、自動駕駛等方面。「我們的工作更偏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方向,就是把機器人技術用在大型工程裝備、農業機械上。」現階段,這家公司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機器本身的智慧化;
比如,農機的自動控制。傳統的方式是有一堆操作杆,需要進行各種組合動作控制,才能實現整個機器的組合式作業。但現在通過按下機器上的某個按鈕,就能可以實現一個組合動作,比如在自動收割的過程中,根據穀物的情況,自動提升或下降來進行作業。
這種智慧控制已經結合感測器、控制演算法、作業要求實現整機組合的自動化控制。而這種高效率作業方式不再取決於機手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2、自動駕駛。
農機的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機器人應用:提升效率和作業品質。
農機「自動駕駛」是指在作業過程中,機手待在駕駛艙內,在作業開始的時候點擊若干按鈕,農機就會自動直線行駛實現整體作業,它更強調作業的有效性和作業品質,不再取決於機手的經驗和對農機的熟練操作程度。
農機的自動駕駛與汽車的自動駕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對於精度要求很高。比如,農機在農地直線行駛 100 米,水準誤差約是正負 2.5 公分,整個行駛過程都需要保持這種對精度的控制。
不管是耕地、播種、灌溉、農藥噴灑以及最後的收割,陶偉說,這種作業方式能夠讓土地有效利用率提高 7% 到 10%。
據他介紹,農機也可以實現「變數作業」。陶偉認為,這就是人工智慧的概念:根據感測器即時判別周邊情況,農機在作業過程中測量土壤、作物成熟度和農藥等情況,並進行相應的自動化操控。
*圖片:Case IH Autonomous Concept Vehicle
為了說明「自動駕駛」在農機應用的重要性,陶偉向雷鋒網列出了一組數據:
從應用角度看,自動駕駛(7 到 8 萬元)雖然價格很貴,但大家看到它帶來的巨大價值。在土地面積比較大的地區,如新疆、東北,已經在大量應用。而國外的農機,官方的統計數字,大約有 20% 的拖拉機已經安裝。歐盟官方統計,到 2025 年,大概有 50% 的機器(農用)會配裝上自動駕駛。
他還表示,目前中高端拖拉機一年的銷售規模為 20 萬台,如果按照上述的「50%」計算,農機自動駕駛的銷售規模可達 40 到 50 億(國內體量)。而在未來,無人駕駛和變數作業則會帶來更大的銷售規模。某種程度上講,農業作業的智慧化和資訊化,是沒有「規模天花板」的。
軟體公司
兩三年前,如果你說博創聯動是一家傳統公司,陶偉很大可能不會和你辯駁。因為他自己也承認公司早期就是賺硬體的利潤,基本上是「一家製造業公司。」
但現在,如果你再和他聊這個話題,他會告訴你,他們的軟體團隊擴充了數倍,甚至超過了硬體團隊的規模,是一家正在轉向「新技術,新領域」的公司。
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在過去 12 年的行業積累,手裡握著大量客戶資料,甚至一度有 UBI 公司找上門問他們購買資料。而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挖掘和提煉這些資料的價值。這成了陶偉擴大軟體團隊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些資料能發揮什麼作用?據陶偉介紹,比如可以與金融公司合作控制金融風險。
如果農場主的收割機或播種機使用的是銀行貸款購買,博創聯動可以通過設置,在農場主貸款還清之前允許這些農用機械使用多長時間(按天、月計)。如果沒能及時還清貸款,前者在後臺可以反向控制這些車輛,不能讓後者在田間進行作業直到還清貸款為止。
資料需要進行有效接收、處理、存儲以及提煉。但如何更好去挖掘和放大這些資料價值?陶偉說,這仍是他們的挑戰之一。
無人農場
陶偉透露,在未來兩個月內將在農機自動駕駛方面與行業大公司達成深度戰略合作。
在農業領域,他的目標是無人農場——通過農業機械的資訊化、智慧化,融合自動駕駛技術,實現整個農機行業的大批量應用。陶偉告訴雷鋒網,未來 4 到 5 年有望實現無人農場。他的判斷有二:
其一,客戶對於智慧化的高效機器的接受度在逐漸變高。「不管後裝還是前裝,每年都有幾千台的銷量。」
其二,自動駕駛的成本不斷下降,未來可能降至三到四萬,甚至成為農機出廠的標準配置。
今年博創聯動會將自動駕駛技術從後裝市場推向前裝車廠,爭取讓這些農機在出廠的時候能夠配置這套系統。
在電影《星際穿越》裡,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一輛輛大型無人操控的收割機在玉米地裡進行作業。農場主坐在前院休憩,而這些無人駕駛的農用機械則自主地在農地裡幹活。
這也許是未來「無人農場」的雛形,也是陶偉和他的團隊想要實現的目標。
雷鋒網推薦閱讀:
最早上路的無人駕駛,這家公司的自動化農機已經跑在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