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Sir都很喜歡看童話。
但,童話並不等於幼稚。
事實上,早期的童話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溫柔善良。
比如眾所周知的《睡美人》,在民間流傳的《鵝媽媽的故事集》裡,英俊的王子已婚,他強☆禁☆暴了睡美人,還生了幾個孩子。
童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真正有意思的童話,經得住思考。
今天,Sir就推薦一部有點少兒不宜的童話,個中深意,慢慢體會。
《怪物召喚》
A Monster Calls
乍一看海報,還以為是怪獸片。
可是再看孩子蜷縮大樹懷裡的樣子,似乎有點心疼。
故事的主角是小男孩康納,差不多從他媽媽化療起,他就開始做惡夢。可不是隨便一個惡夢,而是“那個惡夢”。
直到某一天,午夜降臨,紫杉樹怪現身。
氣息古老的紫杉樹怪宣稱自己是被康納召喚而來,它要以三個故事交換一個康納自己的真實故事。
第一個故事。王子善良,但也會殺人,王后雖是女巫,卻不一定作惡。
第二個故事,宣稱自己有信仰的牧師到處詆毀藥劑師,結果他的女兒們生病了。
在所有醫治無效之後,只好求助於藥劑師,並可以為此放棄信仰,到處歌頌他。
從某種意義上說,牧師暴露了偽善的一面。
第三個故事,關於隱形人,也就是康納自己。因為母親生病,老師上課時不提問他,也不佈置作業,同學們也不理他。康納對學校裡的忽視感到憤怒,想讓大家認可他的存在。
雖然這三個故事看起來似乎毫無聯繫,可是卻與現實中康納的困境息息相關。
三個故事,三種隱喻。
實際上都是紫杉樹怪對康納的心理治療,試圖引導康納尋找善惡之間的平衡點。
紫杉樹怪對康納說:“是你呼喚我,你是我來的原因。我並非為了治癒她(母親西莉)而來,我是為了治癒你而來。”
在康納的價值觀裡,他討厭祖母,覺得她是惡;他喜歡媽媽,她就是善。他用絕對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人、任何事,也包括對待自己。
他沒辦法接受有著邪惡念頭的自己——
他的噩夢裡,他放手讓母親離開了。
紫杉樹怪想讓康納意識到,人是複雜的動物。許多事情不能僅看表像,是非黑白沒有絕對,壞人也有好的一面。
有糟糕的想法並不可惡,因為這都是內心真實的存在。
在第二個故事裡,紫杉樹怪邀請康納一起搗毀牧師房子,他將滿腔憤怒爆發了出來。而在現實中,他破壞了外婆的家,摔碎了外婆心愛的鐘。
從治癒的角度上講,康納的情感爆發是痛苦情緒飽和之後的宣洩。
破壞,或許也是關係重建的開始。
《怪物召喚》是導演J.A.巴亞納的最新長篇作品,他的導演處☆禁☆女作《靈異孤兒院》(一部恐怖片活生生地拍出了人性),曾代表西班牙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雖然新片依舊有童話故事的色調,但已經不是“從此以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主題。它在認認真真地,用平等的口吻,討論著成人的話題——
如何面對和接受死亡。
面對媽媽隨時可能離開,沒有人告訴過這個小男孩,應該怎麼做。雖然心裡盼望著她康復,卻又對即將面臨的生離死別無限恐懼。
甚至還會有點壞念頭:希望媽媽快點死去。因為這樣,所有的折磨才能快點結束。
可是真實的想法不能告訴媽媽,因為媽媽是病人,說出那樣的話太惡劣、太卑鄙了。
如果你很生氣,甚至不能和我說話
你應該知道它是好的
我早就知道了
因為我知道你想告訴我什麼
你大聲說出來
最終,紫杉樹怪挖掘出了康納深藏在內心的真相,這也是第四個故事的結局——真相。
康納終於說出了心裡話:“媽媽,我不想讓你走。”
說出實話,是與母親、外婆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
不得不說,影片在塑造康納的心理狀態上是成功的,它讓觀眾看到了那個原本看不見的心靈黑匣。
一方面,噩夢是康納內心的恐懼,是真實存在於心底,卻又想連根拔起的黑暗面。
而另一方面,怪獸意味著救贖。
影片的結尾,康納打開媽媽的畫冊,原來裡面的紫杉樹怪早就存在于媽媽的畫冊裡。
而這,正是母子之間割捨不掉的情感連結。
《怪物召喚》是一個關於每個人都害怕失去的故事,我們在裡面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編劇派崔克·奈斯(原著作者)說,他最想做的,就是找出康納真正的感受。要正視一個孩子的感受,並將其小孩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而不是一個尚未成熟的人。
不要信口雌黃,更不要太多愁善感。
而是誘發每個人的感觀,去承認、面對別離之苦,感覺可能帶來的傷痛。
因為失去至親真的會悲痛欲絕。
Sir覺得,導演讓人慢慢接受了,類似於《海邊的曼徹斯特》裡讓人受不了的“喪”。
他沒有塑造一個面對悲傷積極樂觀、刀槍不入的孩子,而是讓他擁有了一個孩子面對親人死亡時該有的正常反應——悲痛、困惑、恐懼。
懂得面對是一種態度,選擇接受正是成長的表現。
看看《潘神的迷宮》《野獸家園》與《失物之書》或許你就會更加明白:童話,也可以成為好的講述方式,講出好的道理。
Sir還相信,孩子的內心既是神明,又是野獸。呵護有度,人人有責。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助理:蒂姆波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