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性說愛中文網)“你居然打女人,還是不是個男人?一點紳士風度都沒有!”
“啥?你一女生要和我們打籃球?那我們紳士一點,讓你三個球吧。”
“算了算了,我發揚一下紳士風度,不和你一女人斤斤計較。”
紳士風度作為舶來品,在現代中國不可謂不受歡迎。或是女性用以指責男性不夠謙讓,或是男性用之作為藉口在女性面前找臺階下,如果“紳士風度”是個名字,這人一天到晚一定是噴嚏連連。而隨著近年來女權主義的興起,不少男士惶惶不安,最終跳起腳來抬出“紳士風度”作證:女人地位已經這麼高了,我們男人時時刻刻要謙讓女人,還搞什麼女權?
呃,不好意思,你們是不是對“紳士風度”有什麼誤解?
紳士風度規則下全面開花的“女士優先”
據學者考證,紳士風度(即騎士精神Chivalry)是由封建主義時期的英國貴族精神為基石,在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轉變過程中融合了多階級價值觀後,演變形成的行為規範。作為一種針對男性的行為教條,它在近現代全球化的過程中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接受,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禮儀原則之一。
紳士風度中最廣為人知的部分莫過於“女士優先”。即男性必須禮讓女性,小到吃飯讓座、進屋開門,大到世界末日集體逃生,女士必須是被謙讓被服務的那一方。
若是泰坦尼克號上哪位男士居然膽敢搶佔某位女士的救生船座位(比如男扮女裝逃上救生艇的日本鐵道院副參事細野正文),那麼他就得承受一大鍋熱氣騰騰的非議指責,保質期甚至能延續到你死後數十數百年(細野正文後十年一直活在痛苦之中,甚至在死後他的行為依舊不斷受到道德拷問)。
這麼一看,女性的確占盡甜頭,再嚷嚷要求權利似乎委實不該。然而,細究其產生的真正原因,整件事情才會豁然開朗。因為催生“紳士風度”的並非女權主義,而是他們自身所捍衛的男權社會。
弱者才享有優先權,而女人的名字叫弱者
在“紳士風度”誕生之初一直到女權浪潮興起之前的數千年內,女性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也缺乏自己的經濟來源,她們只有依附男性(父親、丈夫,或兒子)才能生存。這種情況下,女性對於佔據社會資源的男性來說是“精緻的寵物”,存在的意義只是“性和生育”。因此,所謂的“女士優先”,不過是掌權者對於弱勢方的憐憫,與飼主對寵物的照顧異曲同工。
更何況大災難時優先逃生的可不只是女士,孩童也享有優先權。歸根結底其本質仍是默認女性與幼童一樣,同屬“弱者”;而男性作為“強者”,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擋在危險前線。
在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號召下,“紳士風度”作為舶來品流入我國,在幾次社會變革後逐漸本土化,作為優秀男性應遵守的行為範本保留了下來,其中的中心思想便是“女士優先”。
“男女吃飯男性理應搶先買單”、“男女逛街男性應主動為女性付帳”、“男女交往產生的一切費用需由男性承擔”此類與經濟利益相關的瑣碎習俗最貼近現實,所以最容易實踐,而利益天平的傾斜也最為明顯。在如此“紳士風度”規則下,女士們保護了自己的荷包,甚至還能有些許進賬;而男士們若是對此有所異議,便會顯得不夠大方,斤斤計較。
女利:咬住男權大腿撒潑打滾要醫藥費的“碰瓷黨”
可是真相與男權捍衛者們以為的正相反,這個鍋與女權並無關係,真正應該背鍋的是男權社會的衍生物——“女利”。
“女利”與女權雖只一字之差,意義卻差之千里。女利,即利用女性的性別優勢謀取紅利。男權社會既然說女性是毫無用處的弱者,那麼女利就連連點頭表示贊同,並以此為藉口把應由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推給男性,並為自己撈取大把額外的好處,經濟利益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說男權的本質是把女性踩在腳下,那麼女利就是趁機咬住男權大腿撒潑打滾要醫藥費的“碰瓷黨”。而被無限放大的“紳士風度”正是這“醫藥費”中的一部分。
不只是“男人不能打女人”,而是“不能打人”本身
紳士風度作為禮儀的外在表現,最大的毛病是性別指向性太過明確。
例如“男人不能打女人”,造成了女性受到額外保護的假像,可是“不能打人”本身不就是文明社會的要求嗎?忽略“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多考慮一下,同樣的行為發生在“人對人”之間,是否還能接受?
若是某一行為在消磨掉性別界限後依舊讓人感覺舒適自然,那麼它就應該作為個人行為約束的一部分繼續保留,而非只是針對某一性別群體的束縛。
因此男同胞們也不必糾結是否要對女性事事謙讓。遇到競爭,各憑本事,女士們不需要你們的“優待”;而遇到矛盾,就事論事,女士們也願意以理服人。人與人的交往,不是本來就這麼簡單嗎?
女權並不稀罕“女士優先”這種謙讓而來的蠅頭小利,“平等待人,相互尊重”才是女權所真正追求的“紳士風度”。
(文/杜宇,不務正業的文科畢業生,自學成才的心理愛好者,關注性與性別議題,支持平權運動。)
(原題:紳士風度和女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網友來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