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IF 設計大獎在德國當地時間 3 月 10 日晚揭曉了獲獎作品。當中索尼一款黑膠唱片機 PS-HX500 位列金獎其中。
切面光滑,流線優美。得益于工藝的進步,如今普通消費者也能享受到設計上非常高明的科技產品。
2017 IF 獲獎作品
但這也是目前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科技產品的模樣。
放在 50 年前呢?50 年前的唱片機會做成什麼樣?
這款設計於 1956 年的唱機 SK4 結合了收音機和留聲機,作為最早的組合音響,典雅敦實、剔除虛飾,是德國博朗工業非常傳奇的設計作品。
在那個並不流行各種設計大獎的年代,博朗是工業設計史上永遠繞不開的一個里程碑。
只屬於 20 世紀工藝上的勝利
20 世紀,德國工業設計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博朗作為德國工業設計先驅,最開始只是生產收音機元器件的電器公司。隨著 1937 年在巴黎萬國博覽會的亮相,博朗榮獲了“留聲機特別成就獎”。在當時,公司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成為當時德國家用音響領域中的佼佼者。
博朗在 1950 年發佈了第一把電動剃鬚刀 S50,歷經二戰的殘酷,創始人 Max Braun 在重建工廠後推出的 S50 史無前例地將振動刀具與超薄鋼膜結合在一起,完全革新了剃須體驗,其獨特的振動式刀頭設計一直延續到今天。
長達七十多年裡,博朗剃鬚刀始終是最受歐洲男士青睞的剃鬚刀品牌,至今已在世界各地賣出超過 5 億把剃鬚刀。
打開博朗的官網,產品圖同樣是主打的剃鬚刀。
但手動剃鬚刀一開始是吉列公司先推向市場的。經過商業操作,吉列在 1967 年取得了博朗的控股權,後來全部收購了博朗。
然而,博朗公司為人稱道的除了剃鬚刀,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工業設計風格。這個風格深深影響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大師。而這一切必須從主導博朗產品設計 30 年的設計主管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說起。
20 世紀中期的博朗,產品涉足各個領域,除了消費類的家電和工業領域的設備與線路圖,甚至還包括貨架等生活常用品。那個時候博朗公司旗下設計人才輩出,這當中,著名的德國工業設計大師 Dieter Rams 發揮了不可取代的核心作用。
那時的博朗有多強盛,參照八十、九十年代的索尼就知道了。
二十世紀中期的工業產品,從汽車到家用電器,主流多用曲線,追求圓滑效果,為此不惜增加符合審美潮流的視覺元素。千篇一律的外觀中,你能一眼就能認出博朗。
博朗的設計放棄了對曲線的大範圍運用,多用簡練的直線條,矩形直角造型,配合淺色主色調,使得產品整體感覺清新淡雅,非常乾淨利索,在當時的科技博覽展中常常讓耳目一新。
博朗 SK2 收音機。這款誕生於 1959 年的收音機是工業設計史上絕對的經典,外形設計簡約,完全符合包豪斯風格,在後來的收音機設計中,基本都採用這種款式,這款設計也奠定了博朗在電器行業的地位。
博朗 PC 3-SV 唱片機。用色克制,精緻的機身上傳遞一種幾乎算得上簡陋的笨拙感。構件少得讓人懷疑是否為原型作品。
1971 年 ET33 袖珍計算器推向市場。時至今日,它仍然公認為非常成功的人體工程學設計產品。我們熟悉的凸面半球形按鍵為全球首創,並且一直流行至今。這一設計同樣被往後 30 年的手機計算器介面所借鑒。
Dieter Rams 是堅定的“形式服務功能”主張者。簡潔的目的,不為美觀,而是為了實用。為了平衡兩者的矛盾,一般處理都是在產品處提供使用者相應的按鈕。
但對於功能複雜的電器來說,在有限的面板容納眾多按鈕一直是設計師頭疼的地方。
這讓人想起了幾年前我們見到的所有電視遙控器。密密麻麻的按鈕,難操作,功能確實又太多。
而博朗的設計,大幅優化了功能次序,注重整體佈局的安排,甚至在旋鈕按鍵的大小和顏色上,做了精心的使用暗示。
將 SK4 電唱機和 T-1000 收音機的細節放大來看,可以看出 Dieter Rams 是有做過主觀上的取捨的。
這非常符合 Dieter Rams 提出的設計理念“Less,but better”。德國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在 20 世紀同樣主張“Less is more”,即極致的簡約主義,兩者中有驚人的相通之處。而後者的這句口號深深影響了當前整個設計圈的理念。有趣的是,加入博朗前,迪特·拉姆斯同樣是一名建築師。
進入 70 年代,博朗設計更加前衛,哪怕今天看來不失優雅。博朗一直想做的是“超越設計” ——根據使用者體驗來審視產品。所有的所有,都源於博朗品牌永恆的宗旨:設計改變生活。
在 Dieter Rams 執掌博朗設計的 30 餘年,博朗誕生了無數經典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一直是世界上著名設計專業院校的示教。進入 21 世紀 17 年了,人們仍然會為那個一如既往的簡約高雅所感動。
對內而言,Dieter Rams 的貢獻是,使博朗成為一個十分重視設計的公司,這在後面逐漸成為公司極強的競爭力量;對外而言,其設計風格深深影響了後來的設計師,我們能夠在當今的很多設計中找出當年博朗經典產品的影子。
除了在北歐的宜家能找出一點設計味道,日本 MUJI 的設計顧問深澤直人也深受其影響,看看 MUJI 非常有名的壁掛式 CD 播放機。
服裝設計師高橋盾直接在 2010 年的春夏系列中加入了博朗設計中慣有的小字體和工業元素,這個系列直接命名為 Less but better。
蘋果的創始人絲毫不掩飾對 Dieter Rams 設計風格的喜歡,在一次展覽中放出了博朗經典設計與蘋果硬體的結合。仿佛無縫原生,重合度尤為驚人。
重來一次,再不當設計師
進入 21 世紀,人們的消費視線從家用電器轉移到電腦行業,博朗這些年的設計風格慢慢淡出消費者視野。
但是 Dieter Rams 提出的設計十誡依然非常有借鑒意義。
這些年世界劇烈變化,電子消費、智慧硬體、全球化、本土製造,消費者喜好更加多元,而設計也變的更加民主。“人們不再完全聽信大師的理念與觀點。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的認知進行評判,每一件事都變得開放和多樣。”
因為這種改變,博朗不得不推翻傳統路套去追逐變化莫測的人心。每款產品應該有更多個性吸引消費者,而一個理念下的產品難以實現長期的吸引力。
Dieter Dams 解釋道:
我更希望自己被稱作建築師。現在設計師太多了,所以我更希望被稱作建築師。世界上已經有了太多的產品,太多的設計;如果我當年是這樣的情況,我大概從來就不會走上產品設計這條路。
90 年代,針對於全球化的市場開拓,博朗公司砍掉了眾多產品線,對傳統德國工業設計的重視也逐漸減輕。這期間,吉列的高層被頻繁更換,而 Dieter Dams 也在幾年後離開了博朗。
私以為,這裡面有著老一輩設計師對於這個年輕世界紛繁個性的不解以及堅持。
只屬於博朗的故事
如今我們還能在海淘市場上看到當年的老機器,以及各地的博物館裡透過玻璃看看幾十年前轟動一時的作品。
今天我們再提及 Dieter Rams 的設計,以及這個人,往往已經與博朗的品牌難分彼此,以至於兩者基本是同義詞。而這當中還穿插了最關鍵的兩個人:博朗兄弟。
1951 年,創始人 Max Braun 于1951年突然逝世,他的兒子 Artur 和 Erwin 接管公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博朗兄弟。作為工程師的他們,秉承父親積累下的技術優勢,繼續領導公司開拓最前衛的產品。
重要的是,博朗兄弟對產品要求苛刻的堅持,讓公司經典作品層出不窮。1955 年,身為建築師的 Dieter Rams 加入到博朗公司,僅一年,由 Dieter Rams 和另一名設計師 Hans Gugelot 合作的 SK4 唱片機橫空出世,有機玻璃的運用讓英國人讚歎其為:白雪公主之棺。
博朗公司進入了全盛時期。如今我們見到的驚豔作品,多數推出於五六十年代。
直到 1967 年,遠在美國的吉列公司收購了博朗大部分股份,博朗兄弟被迫離開了父親建立的公司。而 Dieter Rams 選擇留下來。
後來的一次採訪中,有人問及蘋果公司的 iPod 是否有抄襲嫌疑的時候,Dieter Rams 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從不覺得是抄襲,過譽了。Jonathan Ive 曾給我看過他的一個產品,他現在跟 Steven Jobs 做的事情與我當年同 Braun 兄弟一起做的很像。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組合。如果沒有這樣的配合,設計師是無法獨自開始的,我們需要優秀的企業家和工程師。
最好的產品永遠是下一個。但這絲毫不能掩飾半點前輩的光芒。在那些稱得上是經典作品的背後,往往是心血堅持,也有惺惺相惜。
傾注,夥伴,互造傳奇。
今天的我們不斷在重複昨天的故事。人來人往,而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