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寶寶這四種性格很揪心,3歲不改就晚了!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指通過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與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也就是說,兒時的性格脾氣會影響一生。

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孩子成為什麼樣性格的人,需要家長關注和培養。

3歲是孩子身體和心智發育的轉折期,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性格上就很難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害羞

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害羞的孩子通常安靜,並遵守規則。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適應慢,花費時間長。

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事,害羞的孩子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

糾正:

害羞的孩子要知道自己並不是“與眾不同”,要讓孩子知道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還要瞭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

壞脾氣

情商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

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糾正:

人人都會生氣、傷心。尖叫、打滾、摔東西、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洩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我不行”

“我不行”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的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為此,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仍是將“我不行”“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

孩子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資訊於此反差極大。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輕易嘗試。

糾正: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家長應該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讓孩子知道,父母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更有信心去面對困難。

不合群

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而另外一群孩子則堪稱“異類”。他們很容易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讓同伴反感;

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加入遊戲。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説明和支援的。

糾正: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父母要在人際交往上做出積極健康的正確示範。

父母儘量多帶孩子外出玩耍,孩子自然會總結出一套適用於自己的“社交技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孩子將會獲益更多!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這句話看似沒有道理,實則確實暗合了孩子的心理發特點。孩子從小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而後就有什麼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