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解讀Oculus Rift無奈降價, VIVE自信表態:“不跟進!“

與2016年的瘋狂熱潮相比,2017年的VR市場逐漸回歸理性。產品性能有待提升,暈動症亟待解決、優質內容稀缺等問題,讓相當大的一批VR從業者,特別是硬體廠商意識到打開市場並沒有設想中的簡單。

為增銷量,Oculus宣佈大幅降價

按照市場規律,在品質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與銷量往往呈反比。為增加銷量,佔領市場,不少VR硬體廠商開始降價促銷,甚至連三大頭顯廠商之一的Oculus rift也加入了降價大軍。日前 Facebook 宣佈 Rift 頭顯和手柄 Touch 分別降價 100 美元。降價後的頭顯和手柄打包價格為598美元,換算成人民幣,這次Oculus rift的降價幅度高達近1400元,是其降價前的三分之一,力度不可謂不大。

根據Oculus 公司VR內容負責人Jason Rubin 的說法,“硬體便宜了,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花錢購買內容,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入手 VR 設備。這是擴展生態體系的一步。”

那麼,此次Oculus Rift的降價是否真如其自己所說,“讓高端能夠惠及大眾”呢?在商言商,如果能賣出高價,Oculus自然不可能去做損害自己利益的事,而事實上這次降價好聽點說是勢在必行,難聽點講就是迫不得已。精品內容的缺失、配套主機居高不下的價格、放棄中國市場的市場戰略,再加上陷入抄襲風波和初審敗訴,一系列主觀的錯誤的決策,和客觀的限制條件才是導致其不得不降價的根本原因。

作為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Vive對於Oculus Rift降價的反應究竟是隨之降價還是繼續維持原價不動?

對針對這一問題,日前HTC已向美國知名VR媒體Upload作出表態——“我們覺得Vive不需要降價,我們已經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並且繼續發現市場的巨大動力。我們建立了一個由Viveport、Vive X、Vive Tracker和Vive Studios組成的強大生態系統,不會改變為開發者和消費者提供最好、最全面VR產品的戰略。”

從這看似簡短的回復中,可以推敲出許多資訊,我們不妨將之分為三個層次來解讀:

同一梯隊,不同的市場表現

先來看看HTC Vive所說的“已經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並且繼續發現市場的巨大動力”究竟為何。年初時,海外資料分析公司SuperData聯合Unity發佈了2016年虛擬實境市場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年中,VR總出貨量(僅指以上五大主流廠商)達530萬台。而在第一梯隊中,Oculus rift(24.3萬台)與HTC Vive(42.0萬台)的銷售差距較為明顯,前者銷售量僅為後者一半有餘。

根據報告分析,Oculus rift與HTC Vive在市場策略上有很大差異,前者在遊戲和社交應用方面顯露出強大興趣,這與Facebook的社交屬性息息相關,因此也就意味擴大市場,滲透用戶對Oculus rift至關重要,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Oculus rift寧願在這個時間點,通過大降價的方式來擴展市場。使用者(需求)足夠多時,內容生產者自然會提供更豐富的供給,這是Oculus rift想走的自下而上的推廣路線。

與之不同,HTC Vive採取的則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源頭控制策略。在過去的一年中,售價高達799美元的Vive正逐漸成為商用開發者的首選,而一旦優質內容全部基於Vive port平臺,消費者自然而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好的供給可以創造自己的用戶(需求),截然不同的市場策略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理論上,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策略都是可行的,但是就目前的結果來講,HTC Vive 的策略無疑更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事物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需求。FaceBook當年的成功受益於廣泛的用戶,但其廣泛的用戶不是被風吹來的,而是互聯網發展十數年,培養習慣後慢慢積累的,FaceBook是在恰當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而現在,在VR剛起步的階段,自下而上的推動真正的,而非廉價嘗鮮式的VR,無疑需要數倍的精力,畢竟即使降價200美元,600美元的售價對普通用戶來說仍然不低。反觀HTC Vive,由於打通了開發者管道,目前主要的B端消費者、線下實體店都自然而然地選擇HTC Vive而非Oculus rift 進行開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Oculus rift的遠不及比之還要貴上200美元的HTC Vive。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Oculus rift和HTC Vive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Oculus rift迄今為止尚未在中國有所佈局,而HTC Vive 則將中國市場當作其攻堅戰的重中之重。據Canalys統計,2016年中國VR頭盔銷量為30萬套 占全球份額的15%,其中HTC Vive銷量高居榜首,而IDC預測,2017年中國VR市場規模將實現四倍增長,這無疑會對HTC Vive的銷售起到極大的助推。

同樣的願景,不同的生態現狀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Vive方面指出的生態系統問題。其實讀懂了Oculus rift和HTC Vive 不同的市場策略,後面的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由於在初期選擇了向開發者傾斜,因此很多開發者加入到Vive生態構建當中。在內容上,既有面向開發者提供UGC和PCG的平臺Viveport,又成立了Vive Studios這一全新的內容發行商,致力發行新的高品質內容,並與外部開發者合作發行優質內容;在追蹤系統方面,Vive Tracker的出現使得追蹤的多樣性和便利性不斷增加,用戶不僅可以使用手柄操作,也可以將生活中各種物品“帶入”虛擬實境世界,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HTC Vive生態系統的雛形已然初步建立了起來,並在不斷完善豐滿當中。

而反觀Oculus rift,由於其認為滲透足夠多的用戶才能搭建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因此在萌芽期,即市場表現欠佳的現在,其生態系統幾乎無從談起,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需知,生態系統對一個產品來說,是起到相輔相成作用的重要依託,如果Oculus rift不能儘快改善現狀,那麼也難怪Vive對於Oculus的降價不屑做出回應了。

198美元的差價,198美元的差距

在去年產品剛發佈時,有很多關於兩種產品的分析對比,二者各有優劣,也存在諸多不足,比如空間定位問題、纜線問題、手柄加強問題都是消費者十分關注的。

那麼,一年的發展之後這些問題是否得到了改善呢?

從定位上看,Oculus rift在2016年底給出了完整的房間級追蹤方案,但這一方案是通過多個基站的聯合使用達成的,無論是從追蹤範圍還是追蹤精度來看,與HTC Vive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從手柄加強問題上看, Oculus新推出的 Touch手柄,極大地提升了Rift的體驗感。而HTC Vive則向另一個方向開拓思路,開發Vive Tracker,使得“手柄”的概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讓現實身邊的各種物品都可以進入到虛擬世界當中。與之相比,Oculus的手柄就有些落於窠臼了。但是,Vive Tracker需要單獨花錢購買。

而從無線問題上看,HTC Vive已於年前推出了配套的無線套件,這也是其生態系統推動下的一大創新,而Oculus rift尚無這方面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HTC Vive與Oculus rift相比,價格雖然有近200美元的差距,但實際所能提供的產品體驗差距,超出200美元甚至更多。因此,那些希望體驗真正的、高端的VR產品的消費者,自然會更加偏向於選擇 HTC Vive。

當然,不僅僅是硬體產品本身,平臺的內容是否豐富,有沒有精品的獨佔內容,對於硬體廠商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開發商(者)的角度,來推測的HTC Vive與Oculus rift未來的發展趨勢。

根據2017年初GDC(遊戲開發者大會)公佈的《2017年遊戲行業善調查》資料顯示,HTC Vive已成為開發商(者)最青睞的頭顯品牌。

目前有24%的用戶正在使用HTC Vive頭顯開發遊戲,23%的用戶正在支援Oculus Rift;而未來,40%的開發商(者)表示他們計畫支持HTC Vive,37%選擇了Oculus Rift。

在已經涉足VR領域的開發商(者),39%的人表示他們的下一個專案將不會是獨佔遊戲,而1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開發獨佔遊戲。在這部分獨佔遊戲的開發商(者)中,有33%的人表示他們正在開發HTC Vive的獨佔遊戲,24%的人是Oculus Rift。

最後,就對VR/AR頭顯的興趣而言,45%的人表示對HTC Vive最感興趣,30%選擇的是Oculus Rift。

不難看出,更多的開發商(者)對HTC Vive表現出了相較於Oculus Rift更大的興趣,而這必將導致HTC Vive平臺上的精品內容,會超越Oculus Rift,從而逐漸形成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長此以往,HTC Vive與Oculus Rift間的差距,必將被進一步拉大。

如此看來,HTC Vive表態不跟進Oculus rift的降價也就不難理解了。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大抵也正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