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告別裹粽子,冬天這麼穿有風度有溫度更健康!

冬天,是很多朋友最討厭的季節。

為什麼呢?

因為,在不供暖的地方:不論室內室外都要裹成笨重的大粽子,弄髒的衣服,洗了半天都不幹,沒有電熱毯就睡不著,半夜被尿憋醒,掙扎著爬出被窩會瑟瑟發抖;洗澡恨不得跟打仗一樣十萬火急,每天早上一穿冰冷的衣服,瞬間睡意全無,簡直是生無可戀……

但等交電費時只能感慨:冬天,真是過得太貴了!

要戰勝寒冷,最重要的是把體溫維持在37℃左右。那麼,當你感到「冷」時,身體裡發生了哪些變化?各種各樣的取暖設備,你真的都會用嗎?怎麼穿才能輕薄又保暖呢?……

今天,豐盛榜就來和大家好好聊聊這些話題。

【身體是如何對抗寒冷的?】

▼ 能量消耗減少

當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身體內部會通過降低肌肉收縮次數、重新分配碳水化合物消耗數量來降低能量消耗水準。

我們會消耗更多碳水化合物來產生乳酸,乳酸和神經系統共同作用,讓身體運作變慢來儲存熱量。

▼ 血液流速降低

最容易感到寒冷的體表皮膚和雙手、雙腳的血管會壓縮,讓血液流動阻力變大,血液流速最先降低。接著,身體還會通過限制血液流向這些部位,來防止散發更多熱量。這種防禦機制會導致血壓上升,影響心臟供血,可能加重心臟負荷。

▼ 身體開始顫抖

為了使身體回溫,身體肌肉和器官會自動顫抖來使人體積聚熱量,在短時間內讓身體暖和一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凍得哆嗦」。

乾冷和濕冷的區別:

同樣是0℃,一個人身上被潑了水,肯定比沒潑水感覺更冷。因為,水比空氣的比熱容大,在濕度高的環境中,我們的身體需要散發更多熱量才能和外界溫度達到平衡,冷的感覺也就更明顯了。

① 在乾冷的北方,冬天要注意皮膚乾燥、開裂、瘙癢等問題。

② 而在濕冷的南方,則要小心來自風濕、關節、凍瘡的煩惱。

【你真的會用取暖設備嗎?】

物美價廉、老少鹹宜、既拿即用的充電式暖手寶、貼在身上的暖寶寶、可充電的熱水袋這些「便攜取暖設備」對我們來說都絕不陌生。然而,「低溫燙傷」卻很少有人知道。

▼ 真相:

燙傷與否主要取決於接觸溫度和熱作用的時間長短。

短時間接觸40 ℃~50 ℃ 之間的低溫熱源,流動的血液能夠帶走熱量,防止了熱能積聚。但是,如果長時間接觸,並且局部組織受壓,局部血流受到阻礙,熱能就會聚集。

所以,就算不太高的溫度接觸時間久了,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 建議:

① 購買合格產品,防止直接接觸,尤其注意手肘、大腿內測等皮膚薄弱區。

② 控制接觸時間,同一部位連續取暖不要超過2小時,不要在昏睡、服用鎮靜劑後使用,更不建議通宵使用暖寶寶、熱水袋。

③ 兒童、老人、糖尿病人和癱瘓人群需要特別注意。

對於沒有暖氣的南方朋友來說,電熱毯和小太陽是神一般的存在。

▼ 真相:

孕婦長時間使用、或者電熱毯溫度過高,都可能造成體溫過高,從而影響胎兒健康。

美國妊娠協會指出,對於備孕男性來說,長時間使用電熱毯可能引起男性睾丸溫度過熱,將使得精子數量下降。

而電熱扇、小太陽等取暖設備,因為溫度過高,可能有直接燒傷皮膚的危險。

▼ 建議:

① 開著電熱毯暖床可以,但是不要開著它睡覺,上床就關掉。

② 對於使用小太陽這樣的電暖器設備,要保持 50 cm 以上的安全距離,同時避免手肘等皮膚薄的地方太長時間對著熱源。

【穿得多裹得緊就不冷了嗎?】

大冷天裡,有時即使穿得裡三層外三層,到了室外還是凍得直哆嗦。其實,這可能是你穿衣方法不對。只要遵循下面2條穿衣法則,禦寒保暖 so easy 。

▼ 顧兩頭、腿要厚、腰別露

兩頭指的是頭和腳。我們的熱量大部分是從頭頂、頸部散發的,所以冬天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圍巾;棉鞋鞋底要厚,尖頭鞋、低幫鞋、薄底鞋都不利於保暖。

另外,如果腿部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而腰部雙腎附近最怕風寒侵襲,因此,要注意腰部的銜接,上衣一定要蓋過腰部,少穿低腰褲。

▼ 內薄軟、中寬鬆、外防風

很多人認為天冷風大就多穿點、把自己裹得緊一些,但這並不是保暖的最佳選擇。研究表明,衣物本身並不產熱,而是通過衣服夾層間的空氣來保溫。

所以,內衣應以薄、軟、貼身的棉織材質為主;而中間屬於保暖層,衣服不要過緊,但吸濕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

▼ 其他建議:

① 護好腳踝:踝關節周圍軟組織少,比較脆弱,受涼後關節組織的血液供應會有所減少,血液迴圈不良,可能出現腫脹、麻木等不適。

② 戴好手套:冬天雨雪較多、路面濕滑,一旦滑倒,手套能保護手關節,有一定的緩衝作用。

③ 選對羽絨服:首選含絨量在90%以上、蓬鬆度高、面料防風又防絨鑽出的,用鵝絨或鴨絨填充的羽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