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知道寶寶最早有記憶是什麼時候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木有一些鏡頭,讓你覺得你曾經經歷過?經過回憶後,驚訝地發現,自己坐著學步車,或者在爸媽的懷裡曾經遇到過同樣的事情?那明明已經是3歲前的記憶,為何忽然湧現?但是你專門去回憶,卻沒法記起。那麼這些記憶真的不存在了嗎?它到底去了哪裡?

琛琛1歲半的時候,有一次跟著奶奶出去玩兒,曾看到一輛卡車翻到溝裡。過了很久之後,當媽媽帶他再到那個地方玩時,他竟然很興奮地說:“媽媽,我昨天在這裡看到一輛卡車翻溝裡了。”他混淆了時間,卻清晰地記得那個場面。

相關資料記錄,5周大的嬰兒就已經具備記憶能力。有一項這樣的研究我們來看看:讓一組6周~40周大的嬰兒接受一個實驗:在他們在3歲大的時候再次帶回實驗室。

結果顯示,儘管寶寶尚不會使用語言表達,但當再次被要求完成相同任務時,寶寶對實驗內容的熟悉,顯示出這些寶寶們對此前的經歷存在記憶。

所以可以得出:寶寶3歲前是有記憶的。

3歲前的記憶毫無意義?那早教和培養不就白費了嗎?

儘管我們無法回想起三歲前發生的事情,但是這些儲藏在我們潛意識裡的資訊仍然不會被浪費掉,一旦遇到合適的情景,它們就會活躍起來,發揮作用,並終其一生都在某些合適的時刻發揮作用。

比如3歲前學會了語言,學會了指認各種物體,有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經驗,人類的大腦皮質儲存了足夠多的資訊,思維也才得以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建構起來。但是,如果我們3歲前沒有積累這些經驗,沒有經歷這些事情,這些資訊就不會儲存在我們的腦海,我們就可能經歷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害。

那麼寶寶3歲前的記憶去哪裡了呢?

這些記憶是存在的,只是隱藏了起來。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分為舊皮質和新皮質,舊皮質在嬰兒出生後6個月就已經形成,它是記憶的儲藏庫,主要用來裝載潛意識。潛意識是指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思想,約占意識的5%,又稱“右腦意識”。

而新皮質在出生後逐漸增長,用來裝載人類的顯意識。人類之所以“丟失”3歲前的記憶,產生“幼年健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3歲前皮質的各個區域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寶貝在成長的過程中識記的材料促使了大腦的發育,後發育的腦區的結構又控制了先發育的腦區,妨礙了原先記憶的東西,使人類無法回憶起更早發生的事情。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人類嬰兒時期還沒有掌握語言能力,而早期記憶是通過非語言的形式得以記錄的,所以沒法用語言來描述。

人類3歲前獲取的資訊都儲存在舊皮質,以潛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3歲前那些看起來被“丟失”了的記憶實際上還存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僅僅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表述而已。

別妄想教3歲前的寶寶太多知識,重點在於吃喝玩睡

有人問,既然3歲前有記憶,那麼可不可以在孩子3歲前多叫他們知識,說不定日後上課考試可以喚醒那些隱藏的“潛意識”呢?別傻了~潛意識不是你說發掘就能發掘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探尋者,而不是把他培養成一個被動的資訊接收者。

如果填鴨式地教孩子許多知識,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看到你想要的效果,但其實這個過程孩子是被動接收的,違反了人類發育的自然規律;從長期發展來看,這樣的孩子對資訊的分析和加工能力都相對較弱,創造新事物的欲望也偏低。

所以3歲前的孩子,任務就是更好的吃喝玩睡。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大腦發育的必要條件,充足的睡眠除了是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必須的條件以外,孩子的神經系統還要在睡眠中加工、整理他白天所接受的資訊。

玩是孩子探索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在玩中,孩子投入了他的專注、情緒、所有感覺,這些都在幫他在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下認識世界。

正常的孩子適度豐富的環境有利於神經系統之間建立起多樣的聯繫,這會讓孩子的反應更加靈活。因此,要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最好是主動運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

孩子在主動運動中,他才能整合來自各個感覺通道的資訊,把這些資訊和四肢的運動效果聯繫起來,這對小嬰兒來說就是智慧的增長。而被動接受資訊,往往缺少這種聯繫。而且如果孩子過早養成被動接受資訊的習慣,未來有可能缺乏學習的動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