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 大寒來臨,年來到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久違地又下雪了。早上九十點鐘,走在路上,米粒一樣大的雪花鋪天蓋地地往眼前吹來,一陣輕盈,一陣暴虐,不遠處的天空陰沉,只留下廣闊的大地和積雪。歲末天光,昏昏暗暗。雖然說是最冷的時光,卻迎來了最暖的節日——春節。人們都回到了那些陳舊的家庭時光。
湖水的冰結得又厚又實,古人都在這時貯藏冰雪。《周禮》上記錄有一種專門掌管冰的官員叫“淩人”,專門主持采冰,蘇州葑門外就設有二十四座藏冰的冰窖。藏雪就更不費力了,收集到滿滿一罐子積雪,再把罐子密封,到了第二年的夏天,雪化了雪水,煎茶、燒柴,只覺得滿腔清潔舒服。
每家都在忙,過年的氣氛像瘋魔一樣在街頭流傳。集市上鋪滿了年畫、春聯、糖果、爆竹,人頭攢動。在舊日的小鎮上,剃頭師傅挨家挨戶地理髮、潔面,賣香燭的店鋪裡成日飄散著一股濃濃的檀香味,路過的人都忍不住多吸幾下鼻子;裁縫天天加班加點地做新衣服,孩子們長得快,大人們則追求好看的式樣,小徒弟誠惶誠恐地,生怕惹得師傅生氣;屠夫提著刀,在院子裡殺豬;字寫得好的先生也忙,成日被孩子們拖來拖去,被各家送來紅紙,請他寫一副春聯。
大寒的時候都要吃糯米,黏黏糊糊的玩意兒,能做出大寒裡的主角食物:年糕、八寶飯。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之所以黏軟,是由於糯米所含的澱粉多為“支鏈澱粉”。支鏈澱粉除了受熱容易變黏外,也更容易被分解成糖,所以糯米天然是做甜食的利器。
記得寧波過時都要吃八寶飯的。小時候坐在大桌上,總有大人端上這麼一大碗飯,擺著蓮子、桂圓、瓜子仁、青紅梅絲,像是花花綠綠的小零食。好奇拿筷子去夾,果脯下麵卻是被壓得緊實的糯米,吃到嘴裡覺得又香又黏牙。小時候貪玩,過年時的零食琳琅滿目,當時覺得只是一碗好看的吃食而已。後來在外過年,想做一碗八寶飯才知道有多費功夫。早上四五點鐘的時候,就要開始泡糯米,再隔著水蒸。然後鋪糯米和果脯時,要先把果物擺在碗底,然後把一些紅豆沙鋪在糯米中間,剩下的糯米鋪完後,用勺子壓實。蒸糯米飯的時候,就要做糖漿,熬白糖、蜂蜜和水,用明亮的火持續地熬煮著。
八寶飯的寓意很多,除了團圓之外,還有平安無災禍、萬事順利一些祝福。聽起來雖然遙遠,可當一個人在廚房裡真實地和親友家人佔據著廚房,大家手忙腳亂,灶頭熱氣騰騰時,你才會篤信八寶飯的珍貴。人啊,從古至今,是有多單純固執,像把所有的祝福心願都塞到這碗甜點上。
和八寶飯有裙帶關係的是消寒糕。老北京人在一年歲末時,一家人分吃消寒糕,韌滑的年糕上嵌著核桃仁、桂圓、紅棗,取自年年平安、步步高升之意。
我不愛吃甜品,卻在大寒時最喜一道時令菜,冬筍炒年糕。去後山挖冬筍是一項和小夥伴的娛樂。竹林裡到處湧現著生機,冬筍躲在土層下把自己養得豐腴鮮嫩。梁實秋認為,冬筍是時令美味,“若是以一蒲包的冬筍一蒲包的黃瓜送人,這份禮不輕,而且也投老餮之所好。”至於年糕,總會在家裡找到一個角落,一缸清水,浸著數根年糕,煮之前要撈出來瀝幹水分,才可以下鍋。清水浸的年糕是水浸年糕,也屬於寧波年糕。中國的年糕種類很多,廣東廣西有黃糖年糕,北方有白年糕,黃河流域和塞外有黃米糕。
挖來冬筍和年糕同炒,年糕性溫,冬筍又具生髮之氣,給人以溫散風寒,助生髮的效果。不過單論口味,也夠新鮮,就像是夾了一口春天送到嘴邊。
大寒時,要學習抵禦最後的寒冷。需要溫暖和安全感嗎?可以喝一些紅棗暖飲:紅棗核桃酪、紅棗桂圓茶、薑糖紅棗飲、紅棗黑糖薑茶,早晨從被窩裡爬出來,飲一杯最能抵禦風寒;或者吃牛肉和羊肉,也能保護身體。
歲末光陰會很快流逝,它瘋了一樣地往前跑。冬日快要消失了,所以我們才要慢慢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