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你只知棲霞楓葉紅勝火,卻不知道···

你只知棲霞楓葉紅勝火,卻不知道她背後的故事

一、

西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巡。

這次東巡,他走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事情。

他來南京,發現金陵四周山勢峻秀,有帝王天子之氣,於是命人開鑿方山,引秦淮河的水流貫南京,泄掉王氣。

也許你會問,“多大仇?”

秦始皇泄王氣,為的是他的江山,對於南京,特別是他鍾愛的棲霞,是沒有恨意的。

秦始皇曾率領李斯等人佇立於棲霞山頂,俯瞰長江,只見點點帆影,川流不息。

不知古時長江是何等景色

秦始皇不是詩人,面對喜愛的景色,吟不出“面朝長江,春暖花開”的曠世名句。

但秦始皇是帝王,他北眺六合龍袍、玉帶山川,東觀句容原野及古戰場遺址。

八荒六合,山川戰場,這不就是王者該有的眼界嗎?

對於一個王來說,棲霞山美得天獨厚,於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將棲霞封為“第一金陵名秀山”。

二、

雖有秦始皇眷顧,但棲霞山畢竟不如三江五嶽,難以躋身進名山大川之列。

真正讓棲霞山進入人們心中的人,叫明僧紹,南朝山東人。

明僧紹在身份上和始皇帝差距很大,只是個出身佛教世家,有三個兒子的普通人。

不過此人醉心佛學,年輕的時候經常在青島一帶講學,後來隨家族南下到了南京,在棲霞山上安了家,家的名字也挺文雅,叫“棲霞精舍”。

這個“棲霞精舍”,就是後來的棲霞寺。

棲霞精舍原本的樣子大概沒有這麼恢弘

明僧紹在“棲霞精舍”居住4年,期間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立志在此鑿造佛像,算是給千佛岩開了個頭。

4年後,明僧紹駕鶴西去。

接手家業的是紹駕鶴的二兒子,念及爸爸畢生鍾情于佛教事業,老二直接將父親的宅子捐給了一個名叫法度的僧人,還下大本在棲霞的山崖上雕刻了無量壽佛,二菩薩像。

法度有一個得意門生——僧朗。

僧朗精于華嚴、三論之學,是佛教新三論宗的鼻祖。有了僧朗的“棲霞精舍”,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正式發展成為棲霞寺。

後來,僧朗傳給僧詮,僧詮傳法朗,法朗又傳吉藏。就這樣代代相傳,終於在吉藏手上,出版了“三論學說”,一書風行江湖數十年。

當時“三論學說”的流行,直接奠定了棲霞寺成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之一。不僅在“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南京城裡脫穎而出,還與山東靈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注:“三論學說”在唐以前,一直很流行,後來經高麗傳入了日本,成為了日本的重要佛教宗派之一。

三、

隋朝時期,棲霞山進入了自己的輝煌時期。

棲霞的舍利塔曾是隋文帝埋葬舍利之處,西元600年,十月十五日午時,全國三十座寺院同時舉行安放舍利子儀式。其中就有棲霞寺。

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601年),棲霞舍利塔建成。

棲霞舍利塔為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原型為五層方形木塔,在唐武宗會昌年間損毀。如今的塔是南唐大臣高越和林仁肇在毀壞木塔基礎上重建的。

木塔又是什麼樣子呢

舍利塔建成千餘年,雖歷經戰火及人為破壞、修葺,主體結構任然基本保存完好,塔基始終未經人為擾動。

現在有很多人猜測,舍利塔下必有非比尋常的寶物。但對於當時的人,無論庶民還是皇帝,這樣一座舍利塔的價值,早已非物質所能衡量。

四、

正是因為舍利塔和棲霞寺的超然地位,隋唐以後的歷朝皇帝,都會來棲霞山朝拜一番。

其實對於皇帝來說,這種朝拜和微服私訪什麼的不同,更像現在的簽到,一生你總得去一次,不去大臣會有意見。

既然是簽到,總要留點什麼。

那就立碑吧。

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

“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立于唐高宗上元3年,是用十分珍貴罕見的“梅花石”材而制,碑文為唐高宗李治禦撰,正面由唐初著名的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碑額“明征君碑”四字則王知敬所撰,碑的背面所刻棲霞二字,為高宗親筆。 

有了皇帝碑文,棲霞的名望又高一層,此時的棲霞山也已成為貨真價實的名景,絲毫不輸其他的名山秀水。

五、

再往後的事情,大家基本都知道了。

千佛岩、香君墓、碧雲亭、明鏡湖、小營盤遺址、天開岩,只要你去過棲霞山,導遊和刊物都會告訴你,再無神秘可言。

也是,昔日王朝早已遠去,皇家留戀之地成了遊人騷客的花園,還有什麼好藏著捂著的呢?

民國時期,棲霞寺佛學院曾編撰過一本《棲霞指實》,封面為黃色,上方有紅葉圖案,中間位置有一幅棲霞山的地理位置圖。

這本書現在不好找了

這幅圖上清晰標注了棲霞山、棲霞山車站、莫愁湖、鼓樓、大行宮、玄武湖、勵志社、下關車站、和平門車站、中山陵以及堯化門車站,地名之間都用紅線連接,顯示了前往棲霞山的路線。

到此,棲霞似乎已完全安定下來,不會再有什麼新的故事。

六、

只要時間還在流逝,就永遠不愁新的故事。

1936年,民國政府決定重建棲霞名景:太虛亭。

太虛亭建於明代,就在棲霞山鳳翔峰下。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第一次駐蹕棲霞行宮時,也到太虛亭遊覽,並寫有《太虛亭》詩一首,也是乾隆皇帝唯一一首題詠太虛亭的詩。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題寫了“太虛亭”匾額。

歷史上的太虛亭屢毀屢建。到了民國,再建太虛亭卻遇到了一個小問題。

政府沒錢。

沒錢咋辦?國民政府的官員直接號召募捐。

據1936年的《重建攝山太虛亭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數目》記載,除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捐款200元外,戴傳賢、孔祥熙、唐生智、馬超俊、何應欽、居正等33人都參與了捐款活動。此次捐款最多者500元,最少者50元,共募捐款4300元。

民國時期的太虛亭

民國重建的太虛亭也算有了點來頭,畢竟有這麼多大人物捐款,可見這座亭子的地位和價值。

注:現在遊玩歇腳的太虛亭是上世紀80年代再次重建的,好在新的亭子和民國時期的基本沒有區別。

七、

“金陵第一明秀山”,“半部金陵史”。宗教、帝王、名人還有地理。

如今的棲霞,該有的,都有了。該經歷過的,也都經歷過了。

就像一個歷經風雨的老人,無需開口講述過往。他的臉、他的身、他的心就是一本最美的書,裡面一頁頁的紙張。

秋日凋零之際,這些書頁便會緩緩翻開

透過它們,你會看到

一頁頁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篇章

以及飽含金陵之美的棲霞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