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中產們為什麼愛上了馬拉松?

“如果你想跑步,跑一英里就夠了。如果你想體驗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跑馬拉松吧”,這話是艾米爾·紮托貝克說的。

▲ 艾米爾·紮托貝克,捷克運動員,在1948年的倫敦夏季奧運會上,連續獲得5000米、10000米和馬拉松3枚金牌,這一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馬拉松是不是廣場舞我不知道,但跑步一定不是。

可當跑步被戲謔為廣場舞,你以為是他們想停就能停的嗎?

你吃xx口香糖,不能停;

你煙一根接一根地抽,不能停;

你見到任天堂 Switch ,完全不能停;

美好的肉體橫陳眼前,讓你停,你能停嗎?

在內啡肽和大麻素的作用下,跑步的人也不能停。(不知道這是什麼?別急,我後面會講到)

甚至“造成” runner’s high,簡而言之就是跑嗨了,跑步跑出了滾床單的高☆禁☆潮感。進而,對跑步上癮。

身體成癮是驅使你一直跑,而心理成癮會讓你開始跑。

所以,你心裡的那個“癮”是什麼,你為了什麼而跑?

我,為什麼而跑?

晚上九點鐘,換上跑步服,從建國門出發,沿著長安街,一路向西經過北京國際飯店、東單、王府井,到路口右轉,穿過遺址公園,跑完張自忠路,當保利劇院慢慢退到我的身後,10公里的夜跑也接近尾聲,做完拉伸,然後回家睡個安穩覺。這幾乎是我每天的“北京九點後”,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至於我為什麼喜歡跑步?得先從我為什麼開始跑步說起。

無法忍受六塊腹肌的消失

2011年我也和大部分開始跑步人有著一樣的追求——減肥。雖然,那時候我在大部分人群中絕對不算一個胖子,172cm,67kg,甚至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還是個瘦子。

▲ 現在的我真的算個瘦子了

但是對於從小愛運動的我來說,六塊腹肌的消失,還真成了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確實,一開始跑步沒有那麼美好,基本上就是大部分旁觀者所說的“苦”吧。

跑步是孤獨者的運動。很多時候,跑者都是一人在街上跑。現在的生活節奏加快,晚上的時間確實珍貴,兩個人時間能夠湊在一起都是件難事,更別說一隊人馬了。

▲ 東單常規夜跑,隧道中

所以你們經常看到的就是“孤單”的身影,配上“冷冷”的街道,如果我沒有投身其中,也不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愛它。

跑步就好比喝咖啡。沒有幾個人在剛開始嘗到咖啡的時候,就一下子愛上它,我們都是慢慢的從這種“苦”中尋找到了甜美,這種滋味會慢慢形成習慣。

你只看到那個人在孤單奔跑,其實他內心強大且炙熱。

享受“玩”自己的過程

“堅持”這兩個字經常伴隨著跑步出現,好像跑步一定要堅持。

但其實正好相反,不跑步對我們來說反而是堅持,要能堅持兩天不跑步那才真是怪了。

你永遠不會說:

“看,這個孩子堅持玩了兩個小時遊戲!毅力真是驚人啊。”

當然,很少有人用“玩”來形容跑步,玩球、玩電腦、玩鞋,好像“玩”後邊一定要有一個可玩的物品存在。

那跑步就是在“玩”自己,不過,這個“玩”就要換一個詞——突破。

▲ 2016年6月在浙江舟山參加Jeep 4×4 120公里比賽

跑步的人就是在不停的突破自己中尋找快樂。跑步里程的一點點增加,速度慢慢的提升。觀察我身邊跑步的朋友,生活中他們也喜歡突破自己,不會讓自己在原地踏步,比一般人更積極、更活躍,更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吸引異性

這不算是跑步的原因,卻是跑步可帶來的“好處”。

我有一好哥們,打球認識的。酷愛運動,但是一直沒從事運動相關的工作。一起跑步之後,不停的學習跑步相關知識,現在是NRC(NIKE RUNNING CLUB)北區教練,經常出國學習、跑步,一群姑娘追著讓他教跑步。

即使跑步這項運動大家不一定都喜歡,但愛跑步的人一定不會招人討厭。

▲ 2016年4月 美國波士頓馬拉松 120周年(這還是我)

他們,為什麼而跑?

我們做事總會帶有功利性,講究付出與回報的性價比。在跑步這件事上,也不例外。

看得見摸得著的回報

跑步能給人帶來一些可見的回報,比如:

身體上的回報——健康

財富上的回報——獎金

榮譽上的回報——獎牌

情感上的回報——目標達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當然,還有伴隨而來的朋友圈曬圖炫耀。

所有這些東西疊加,使得跑步已然超越一項運動,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中產”熱愛這項運動最淺層次的因素:看得見摸得著的回報。如同他們對事業的追求一樣,渴望可預估、可描述、可量化的成果,且這個成果還能由自己掌控。

貫穿全程的痛苦體驗

規避痛苦和危險,是人的本性,但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選擇自虐?

因為跑步帶來的那種痛感,可以在跑的過程中逐漸被消解,最終得到戰勝痛感後的滿足。

在跑步過程中,“除了不斷感受和控制自己的節奏,觀察周圍環境以外,跑者們貫穿全程的、最顯著的體驗就是痛苦。”

這種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研究顯示,跑步會喚起創傷性的記憶。那些我們在平日裡不願意面對、也很難會想起的部分,可能就在跑動的某一刻躍入你的腦海中。

長期的跑步者往往擁有以下三種特質:

① 受內在動機驅動:對於跑者來說,跑步追求的是內心的刺激和滿足,而非外在的獎賞,這也是他們能夠將這一習慣堅持多年的原因。

② 追求深層次的意義,而非淺層次的、眼前的快樂:跑步可能是在現代社會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在日常生活裡追求意義感的方式。那些熱衷於跑步的人,即便並不明確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但當他們安靜地奔跑著,經歷著困苦、沮喪、快樂等種種情緒,跑步本身便已經成了尋求意義的過程。

③ 追求自由與孤獨的創作頭腦:許多作家、詩人都是長跑的愛好者,跑步成為作家獲得清晰的思路、想像力和應對寫作瓶頸的方式。

對很多人來說,跑步可能是一種分離與解脫,作用類似於冥想,讓你暫時性地從枯燥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甚至實現另一種意義上的卓越。

生活要麼無聊,要麼痛苦。很明顯,跑者選擇用痛苦戰勝無聊。

畢竟,這麼遠你都跑下來了,還有什麼做不到呢?以此,似乎便可逃避平庸的可能性(或事實)。

對自己身體的掌控

跑步也是一種對身體掌控力的體現——成功躍上中產的人勤於使用大腦,而往往疏於與身體親近。探索自身極限的長跑,是真切感受身體並使用它的最好方式之一。

除了心理層面的因素,身體機能分泌的物質,會讓你對跑步上癮。

其中一個罪魁禍首叫做內啡肽,它是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跟嗎啡、鴉☆禁☆片一樣,有止痛和提升快感的作用。

而另一個,是後來才被發現的,叫做內源性大麻素,也是大腦中產生的一種物質。因為它的存在,能跑出吸大麻的快感,讓人興奮和上癮。

內源性大麻素的變化,是大腦“獎賞機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運動能帶來獎勵,大腦接收到了這樣的訊息,就會鼓勵你繼續下去,形成良性迴圈。

簡單來說,跑步就是吸毒,通過不斷給人刺激和獎勵,讓人一旦開始跑步,就像吃了xx口香糖,根本停不下來。

部分內容整理自雅趣的好朋友宇宙最酷心理學社區KnowYourself《喜歡跑步的人有哪些人格特質?》,編輯/Gemma

“中產”,為什麼而跑?

跑步、成功、中產階層,這三個詞貌似已經分不開了。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可以稱為“中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善於管理自己。

他們對身材非常在意,因為良好的身材會讓一個人看上去幹練、挺拔,這讓他在公司、客戶甚至競爭對手面前自信滿滿。

他們會養成苛刻的飲食習慣,這恰恰代表他們會更長遠地看待事情,而不是只管眼前的痛快。

又如時間規劃的嚴格,安排好的事情,一般來說不會改變,比如,晚上8點計畫在健身房跑5公里,不會因為颳風下雨而推掉。

嚴格的時間管理、苛刻的飲食、殘酷的運動,讓這些看上去有點“自虐”的行為形成了“中產”的標籤。

其實,這些“自虐”行為可以看成是“自律”。因為有了自律,他們不會排隊加塞兒,不會大聲喧嘩,待人謙遜真誠。所有這些品質和行為共同成就了最後的結果,也就是成功。

“中產”做的事情很多,跑步只是其中一項。而跑步正好符合“中產”的特質,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把兩者聯繫在一起。

這些人的做事態度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使對待跑步,也會極為認真和專注。因此,

不是跑步這件事很中產,而是它能很好地彰顯“中產”的特質。

至於跑步被當成中產階級廣場舞這件事,我最近正在看一本書,裡面有個觀點正好可以解釋它。

書中提到人類社會走到今天,是因為“他們”這個概念的存在(除去自己以外的部落都稱為他們)。正是“他們”的出現,才形成現在人類龐雜的社會角色和宗教派系,否則我們可能還是地球上的一個小小物種。

我當然不是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我想說的是,在不愛跑步的人眼中,我們這些愛跑的就是“他們”。同樣的,在我們眼中,把跑步視為廣場舞的人也是“他們”。

彼此眼中的“他們”是什麼樣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讀書也好,跑步也好,最初的理想都是消除心理的那個“結”,不管這個“結”是求知、解惑,還是瘦身、健康。

所以,跑步的人願意在這廣場上,舞的自信,舞的灑脫,至於是不是“廣場舞”,有那麼重要嗎?

“和你一起研究如何把錢花得漂亮”

我們的微信號:caixin-enjoy

我們的網站:www.whyenjoy.com

我們的Mr.Why:mister-why

“會花錢的人都在這裡”

我們的APP:

雅趣(點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