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父母一定要瞭解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一些困難,而面對困難時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然而,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最大的原因就是溺愛。一個被溺愛著長大孩子,他的內心究竟在經歷著什麼呢?
一旦長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門,他就更容易受挫。因為他的過於自我中心,會讓他失去很多關係。沒人能夠像家人那樣去滿足他。這時,挫折就發生了。
其實,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情況,心裡也很糾結。就這麼放棄吧,擔心孩子以後養成習慣;要求孩子堅持吧,卻往往引來孩子的激烈反抗。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第一,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和成功體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縮、想要放棄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即沒有自信。
何為自信?通俗說,就是我覺得我能行。如何培養自信。
自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你說你很愛孩子,孩子就一定會有的。要讓孩子跟成功的事件進行綁定。孩子從中獲得“我可以”的體驗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所以,那些愛孩子的家長,請停下你的過多包辦和替代。你對孩子的過度干預,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要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兩種自我認知導致的結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評和指責,激發孩子改變自我的認知。
若發現孩子經常出現“我不行”的感覺,我們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時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挑剔過多,導致孩子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認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變孩子的認知,僅僅對孩子說“你真棒!”“你能行!”等類似的話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取得的每一個小進步,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真誠地告訴孩子,讓孩子逐漸恢復自信,改變原來錯誤的自我認知。
第三,給孩子中等難度的任務,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對我們如何看待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很有啟示。
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任務要既高於孩子的現有水準,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達到的,而不是讓孩子“望而卻步”的。
所以,我們在看到孩子不願去嘗試的時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説明,或許我們調整一下任務難度,或者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孩子就能繼續前進,達成目標。
第四,多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少表揚孩子的聰明和結果。
既然不恰當的表揚可能會阻礙孩子面對困難去嘗試的勇氣,那麼我們該如何激勵孩子堅持不放棄呢?
鼓勵和表揚不同,鼓勵是針對孩子做事的過程和態度,比如:“媽媽看到你這一周寫作業很認真,為你感到驕傲。”而表揚更多的是針對結果,比如:“媽媽看到你這周英語測驗得了100分,為你感到高興。”
第五,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事實證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際圈子,可以經常串門一起玩樂的人們,會更加健康與快樂。孩子也是一樣,成天被關在家裡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內向,膽小和消沉。
人際交往本身就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感受到愛與被愛,需要與被需要。而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傾訴和獲得安慰,支持的機會,增強面對挫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