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人間四月,吃青團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經過初春的蘊蓄,歲序入清明。
清明前夕,收到了家人從南方寄來的青團。雨水之後,艾草開始萌芽,表面是綠色,葉背部則密生灰白色絨毛,莖葉散發著特殊的香氣,《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
這綠瑩瑩的團子,是中國南方春日的味道。江浙滬一帶,最是盛行,採摘新鮮的艾草,碾壓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搗,米粉和汁液在上百次錘擊下慢慢融合,然後成了青青的色澤,給青團包上餡,再墊上蘆葉,放上鍋裡蒸,記憶就一點一點地飄出來。
兩位做青團的浙江主婦。攝影/楊少白
寧波人還愛吃一種艾葉麻糍,青團有餡,麻糍無餡,小時候常聽人說一句老話,“清明麻糍立夏團”,寧波麻糍中的艾葉、松花粉都是春天的應景之物,急切地撕了一片來吃,不添油,烙到麻糍微焦,蘸著綿白糖一起咬下去,啊,沒錯沒錯,就是這個感覺啊。
更南的閩南人清明吃薄餅,用麥面烙餅,搭配筍、豌豆、粉絲、豆干、魚、蝦仁、海蠣等,食用時,蘸著海苔或甜辣醬吃。閩南人林語堂一家人愛吃薄餅,他認為薄餅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但只有閩南人才懂得如何欣賞吃卷餅的樂趣。
跟我媽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去掃墓了伐?”“去啦,又要去見太婆啦……”
大人們相信,清明節掃墓是可以看見祖輩的,所以這一趟就變得格外莊重,而在小孩子眼裡看來,能夠已逝的“魂靈”對上話,無疑是最讓人興奮的事情。
杜牧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時,天色總是晦暗不明,時而下綿密的雨,桃花開得快哭了,土地踩上去有點濕軟,山中的春筍,河裡的螺螄,還有溪頭的大白鵝。去山裡掃墓,倒像是一場郊遊,小孩子在前面跑,大人護著香燭、紙錢和祭品,一路碰到了隔壁嬤嬤,遠方三舅公,大家就興高采烈地扯著嗓子問候,就怕是山裡的雨幕隔住了自己的問候。燒紙錢,擺上酒,點上香燭,和祖輩們對話的時刻就來了。我媽堅持跟我說,太爺爺年輕時是個酒鬼,一定是聞到酒味兒才會跟你聊天的。
太爺爺一年只喝這麼一回酒,會不會饞死他老人家了呢。
大人們說,你這麼跟太爺爺說話,他是聽得見的。那就再好不過了,太爺爺明年見啊,平時山裡冷,你小心點照顧自己啊。
我總覺得清明是具有人情味的,遠遠望去,也能看到對面山頭的人在掃墓,迎風飄落了白色紙花,紙鶴高高掛起,都吹在了山裡,有人公放音樂,有時放城裡最時尚熱門的舞曲,有時也放紫竹調,怪分裂的。不知道棲息在山裡的魂靈,會不會愛上這樣的喧囂。
清明送給人們最纏綿的好物,應是綠茶。沒有哪種茶類,會比綠茶更愛春天的鮮爽。清明時節,天地清明澄淨之氣,注入到了茶樹上,就有了春茶的精華。從唐朝以來,人們就喜春綠茶,清明前的春茶帶著天地明澈的氣質,也成“明前茶”、“火前茶”。追春茶的人,從來都是和春天賽跑,白居易就是一個。他寫道,“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再看最後一句,“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感恩有人惦記著寄來春茶。
除了小清新的泡茶,你還可以吃了它,首推龍井蝦仁,杭幫菜的一道經典,還有綠茶雞,綠茶排骨,簡直是重口味和小清新的混搭巔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