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跑馬猝死的都是小白嗎?那你就錯了
“跑馬猝死”的新聞每年都會出現幾次,源源不斷的悲劇發人深省——對於“馬拉松”這樣的極限賽事,我們是否缺乏相應的敬畏?全民狂歡的背後,重演著史前傳說中的悲劇。
馬拉松怎麼來的
相傳,在西元前490年的一個秋天,波斯人和雅典人在距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了一場戰役。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最後雅典人獲得了勝利。
為了使家鄉人民儘快知道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雅典統帥派遣一位名叫菲迪皮茨的“飛毛腿”信使回去送信。
42.195公里的飛跑,使菲迪皮茨不堪重負,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地送達了勝利的消息之後,這位元信使就倒地不起,與世長辭。
為了紀念他,人們才用這個距離作為奧運會跑步項目的最長距離,並用“馬拉松”來命名這項偉大的賽事。
也正因為這樣,完成一次馬拉松,一直被認為是身體健康、體能強大的表現,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這項挑戰。
但是,全民參與的背後也折射出了很大程度上的準備不足和盲目樂觀。縱觀這些年來的馬拉松意外,其中不乏體能很好的甚至運動員或者運動愛好者。
可以說,這些人的身體不但不差,甚至可能會遠遠好於普通人,為什麼跑馬悲劇仍然在他們身上發生了呢?到底應該怎麼避免跑馬悲劇呢?
1、體檢很重要
“胸部疼痛”是心肌缺血、心臟功能不好的徵兆之一,但是不管是參賽者本人,還是醫生都忽略了這個信號。
賽前體檢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能幫我們規避80%的風險。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賽事重視參賽者的身體狀況,甚至很多把心臟彩超、心電圖作為報名參賽的標準之一。
不過,光有心電圖或者心臟彩超就夠了嗎?其實有這些仍然是不夠的。
在安靜的時候,心臟的跳動沒有任何不適,但是一旦運動起來,心臟的各種不適就出現了。這是因為安靜的時候,我們身體需要的血液含量不多,但一旦運動起來,機體對血液迴圈的需求增加,心臟功能的不足就會暴露出來了。
所以,如果決定了要參加馬拉松或者長跑訓練,我們就應該去醫院做一個運動平板的測試,在運動的情況下檢測心臟的功能情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安全。
2、傾聽身體的聲音
幾周前,一篇網紅文章刷爆了跑友們的朋友圈,這是一篇講述馬拉松賽中心肌缺血,差點猝死,幾經周折終於搶救成功的“失憶跑者”老倪的經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老倪,也是一位PB4小時54分、每週至少三次訓練、參加過三次全馬的“老馬”了。為了衝擊400“老倪”做了萬全的準備(不知道的請各位自行百度搜索失憶跑者”老倪的經歷)。
然而,也許是太過在意成績,也許是出發時太過興奮,意外還是發生了。
賽中的任何不適,都有可能是危險信號——噁心,嘔吐,胸悶,胸痛,頭暈,乏力,眼前發黑……如果出現,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千萬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開玩笑。
3、密切關注重要指征
心率,對於我們跑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可以用晨起的靜息心率來判斷有氧能力和恢復程度,也可以在訓練中用心率來指導我們的訓練強度,但是你知道嗎?密切關注心率,有時候甚至可以救你一命!!
心臟驟停(SCA)是馬拉松意外中最危險的一種臨床症狀,如果運動員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必死無疑——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心源性猝死”。有統計顯示,2012到2016年,在國內馬拉松、鐵人三項賽場上,非創傷性的心源性猝死案例有28例,但僅僅救活了12例。
即時監測心率可以有效預防賽事中因為心率過快導致的心源性猝死。首先,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最大心率,粗略的計算式為220-年齡,並在賽前有精准的準備和測算。如果心率上升的過快,就要引起我們大家的警惕了。(跑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