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輸給“深藍”20年後,卡斯帕羅夫撰文呼籲對人工智慧抱持樂觀心態

雷鋒網按:1997年5月11日,IBM 深藍電腦打敗了當時世界國際象棋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這成為了載入史冊的歷史性事件。事隔20年後,圍棋領域的AlphaGo也即將與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選手柯潔對戰,而此時,卡斯帕羅夫也將出版新書《深度思考:人工智慧的終點,就是人類創造力的起點》(Deep Thinking: Whe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ds and Human Creativity Begins),回顧“人類VS機器”的20年歷程。作為“被機器打敗”的親歷者,卡斯帕羅夫對於“人類工作被機器取代”這一議題發表了深刻而樂觀的見解,他認為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這一趨勢無法逆轉,但是機器能幫助人類過上更富有創造性和愉悅的精神生活。

卡斯帕羅夫如今是“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 Foundation)的主席,牛津馬丁學院的訪問學者。以下內容節選自他即將於5月2日發行的新書,雷鋒網編譯。

我輸給IBM深藍

當我成為國際象棋冠軍的時候,電腦也終於達到這一類似水準,這既是我的幸運,也是我的詛咒。

1997年5月11日,與IBM 深藍最後一場比賽,使我成為了第一個被機器打敗的國際象棋冠軍。

無須諱言,我痛恨失敗,這一結果也令我失落。雖然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我輸給IBM深藍,是一個巨大的震撼,但是對於我自己而言並沒有多沉重的打擊。當時 Newsweek 的封面標題是“人類大腦的最後陣地 ”。1997年的六場比賽,給數位時代的“人類VS機器”故事蒙上一層陰影,就像是蒸汽鋼鐵工業時代,約翰·亨利的故事一樣(約翰·亨利,美國19世紀黑人鋼鐵工人,奮力與機器競賽,最後贏得勝利的同時,自己也累死了)。

人類要停止把機器當作“對手”看待

但是,我與深藍的相遇,可以衍生出完全不一樣的經驗教訓。20多年後,隨著我對於機器智慧瞭解地越來越多,我開始相信,把智慧型機器當做對手的想法必須要停止了。或許智慧型機器具有破壞性,它們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一個危險,反而是一種裨益,帶來無窮的機遇,擴展人們的能力和改善生活品質。

電腦科學界有很多人物,夢想創造能夠下國際象棋的機器。1953年,阿蘭·圖靈發表了第一個國際象棋程式。然而當時,能夠運行這個程式的電腦還不存在,所以他就在草稿紙上運行演算法,製成一個“紙上機器”來下象棋(當時每下一步就要半個小時)。

對於很多早期專家來說,機器達到與人類頂尖棋手匹敵所花費的時間,比他們想像的要長。但是到了1980年代早期,人們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夢想的實現只是時間問題了,只要更快的硬體設備出現,機器象棋能力就會大幅提升。結果顯示,機器並不需要模仿人類思維方式,就可以像國際象棋大師一樣下棋。

人與機器下棋時運用的能力是很相似的,結合了記憶、評估和計算,雖然一個象棋大師運用經驗找到最關鍵的因素,但機器則能夠從正反兩方面橫掃所有落子的可能性, 並逐漸深入。

1985到2005年,我都處於國際象棋界的頂端位置,機器從一開始令人捧腹的低智,發展到匹敵世界冠軍的水準。親身經歷這一轉變,會對機器的快速發展感到震驚和不安,甚至是強烈的威脅感。

這種感覺,也是今天很多人正在經歷的,因為智慧型機器在一個又一個領域突飛猛進。當然,很少有人會跟我一樣經歷那種戲劇性的、與機器針鋒相對的局面,但是那種被機器和隱形的演算法挑戰的感覺、被超越和取代的感覺,正在成為當今社會的一部分。

從我痛苦的個人體驗來說,我認為以上這種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迫切需要更多樂觀。“人類VS機器”的故事在工業革命時代廣泛發生著,蒸汽引擎和機械自動化大規模出現在農業和製造業。1960至1970年間的機器人革命,更多高精度和智慧型機器開始蠶食製造業裡人類的工作,這種“人類VS機器”的故事發生地更加廣泛。接著,資訊革命來了,剔除了服務業和支撐行業的數百萬工作。

機器智慧讓我們更加貼近人類本質

如今,我們進入這個故事的一個新章節,機器開始“威脅”能夠閱讀和寫文章的人類了。媒體頭條每天都在講述機器要如何替代律師、銀行家、醫生等白領從業人員,而且機器不犯錯。這些,都是好消息。

每一個專業人才最終都會感受到這種壓力,這意味著人類長久以來停止進步了。與其抱怨抗生素令許多掘墓人失去工作,不如將技術替代人類工作賦予一種懷舊色彩。勞動力從人類本身轉移到人類的發明之物上,這不亞于一種文明史變遷。這與幾百年來提升人類生活水準,改善人權息息相關。

坐在一間溫控房間裡,口袋裡裝的設備可以獲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類知識,同時哀悼我們不再能用雙手工作,這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情!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很多人都還在整天依靠雙手勞作,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和現代醫療設施。這一群人,正因為缺乏技術而在死亡著。

我們無法往回走,只能前進。我們無法選擇停止技術進步的時間和地點。有一些人的工作,躺在自動化的砧板上,他們恐懼如今的科技浪潮會讓自己變得貧窮,但同時,他們也依賴著下一波科技浪潮帶來經濟增長,這是創造新的可持續就業機會的唯一道路。

我知道,自己告訴數百萬的失業工人“為資訊時代重新接受培訓”或者“加入創業經濟”,這比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親身經歷整個巨變,要容易的多。然而,誰能肯定這些培訓過多久又會變得毫無價值呢?又有什麼職業一定是“無法被電腦取代的”?

如今有很多工作,在20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持續和加速的趨勢。移動app設計師、3D列印工程師、無人機飛手、社交媒體經理、遺傳諮詢師,這些職業都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雖然社會總是需要專家人才,但智慧型機器正在不斷創造新技術,持續降低專家的門檻。

一個小孩幾分鐘就能上手的iPad和十年前的PC,比一比它們能完成的任務和時間就知道了。這些數字工具的進步,意味著被機器奪走工作的人門,所要的培訓和再培訓會變得更少。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將人們從常規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通過使用新技術,從事富於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工作。

機器取代體力勞動,能夠讓人們更加關注人類的本質:我們的心靈。智慧型機器將會繼續取代認知能力中無關緊要的方面,將人們帶入富於創造力、好奇心、美和愉悅的精神生活。這些精神財富才是真正使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關鍵,而不是任何特定的活動或技能,比如揮動錘子或下國際象棋。

更多雷鋒網文章:

研究顯示,2022 年之前,機器學習晶片市場將是行業巨頭的關注重點(附報告) 本文作者:天諾 2017-04-1

專訪阿裡多智體協作網路BiCNet作者UCL汪軍教授:多智體研究會不會締造下一個AlphaGo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