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自己的手機被孩子拿去做了啥?
孩子們的寒假結束了,被“熊孩子”們折騰了一整個假期的家長此刻一定是歡呼雀躍的!然而,開學就意味著家長可以鬆口氣了?遠遠不是!
這不,在團長常出沒的武侯區某社區,有幾個“熊孩子”總是那麼讓人放心不下。
事情是這樣的:社區裡有一個娃娃頭,叫鬧鬧(化名),今年8歲,似乎有很強的號召能力,6、7歲的孩子總在他的組織下開展各類“娛樂”活動,比如去社區池子裡撈魚,用牙籤把鄰居門堵住,趴在地上耍紙牌,輸了就和人掐架等。這樣的“高危”行為,也讓鬧鬧媽的吼罵聲,變成了社區裡見怪不怪的音調。
重點來了,自打共用單車進入大家視野,也深得這幫“熊孩子”喜愛,社區裡總能聽到他們在樓下吼“某某快下來騎車,我爸手機在我這”,夥伴到齊後,他們交換騎著共用單車遛彎,心情好的時候,還會把單車騎到馬路上,左穿右插,你追我趕,風雨無阻……看得團戰心驚肉跳。
更何況最近成都還時不時要下寫小雨,路面經常是濕滑的。
那麼問題來了:
• 12歲以下的小孩,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能騎著單車上路嗎?
• 如果出了交通事故,是怪家長沒有收好自己的手機,還是怪共用單車存在監管漏洞?
• 交警叔叔能支招不?父母又該咋配合?
1
“偷”父母手機刷共用單車 大馬路上逆行追逐
在家拿父母手機明目張膽地耍遊戲,耍到興頭上開始刷父母手機裡的錢買遊戲裝備,少則幾十元,多則上千元,這類新聞你一定不陌生。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還是跟你的手機有關。
前兩天小雨剛過,團長下班趕著回家看熱播劇,在快到社區的路上,看到三個小男孩騎著共用單車互相追逐,關鍵還是逆行:
他們身高大概在130CM-135CM之間,騎在自行車上腳都夠不著地,車輛來來往往,與車交匯時,膽子稍大一個加速成功避讓,膽子稍小的兩個,一個搖搖晃晃放慢了速度,另一個則左搖右擺地跳下單車推行。
團長目睹了他們的行為,長捏了一把汗,為了他們的安全,正義的團長覺得很有必要上前與他們談一談!
問到他們是怎麼開啟共用單車的,答案更讓團長感到焦慮,一個微胖的小男孩說:“我媽在打麻將,沒空管我。我想騎單車玩,就偷拿了她手機”。個子最小的男孩也表示自己悄悄拿走了爸爸的手機。另一個白白淨淨的小男生則稱,“我爸給開的,他回家了”。
團長接著問,你們父母允許你們出社區耍了嗎?
個頭最高的男孩笑嘻嘻地說:“那必然不准啊,我們都是偷偷溜出來的,社區場地小,影響我們技術的發揮”。小男孩還透露,今天運氣好,開了三台車(有些用戶用完會忘了鎖車),運氣差(沒“偷”到父母手機)就只能多人輪流共用一台車。
聊到興頭上,小男孩說:“你不知道,我們之前有一台‘專車’,那車的鎖被一個哥哥撬壞了,我們每次騎完就把車藏在秘密基地。不過後來那車被人偷了,找不見了”。團長嘗試勸阻未果,3個孩子迅速騎車離開。
2
非密碼開鎖不受保險保護 12歲以下禁止騎車上路
這樣讓人堪憂的情況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共用單車當然不背鍋……
團長不得不重重地敲一敲黑板:
按照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實施條例》規定,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同時,騎自行車也需要佩戴頭盔等防護用具!
這些常識你或許都知道,但是真正落實情況卻不那麼樂觀。這不,因騎車時不佩戴頭盔,帥哥被摔成“伏地魔”的案例時有發生,但卻很少有人以為此為戒。
團長登錄黃色的共用自行車運營商APP看到,註冊成為用戶僅需提供身份證就可以,並未對註冊者的年齡作出限制。該客服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凡是通過掃碼途徑正常開鎖的用戶(18周歲以上),在騎行中遇到任何事故,將獲得保險的賠償。但非正常方法打開車鎖使用車輛,則不受任何保險保護。
團長理解的非正常方法,包括車輛開啟資訊與所騎行人不匹配、撬開鎖騎行等。那麼,孩子們這些偷拿手機刷單車的情況,萬一受傷買單人是誰?不用想答案都是明擺著的。
對於有12歲以下小學生利用車鎖漏洞使用自行車的問題,客服人員則表示會記錄下情況反映到技術部門,爭取完善漏洞,避免被小學生隨意打開車鎖騎車。
3
交警稱以勸說教育為主 父母仍需做好監管
團長諮詢了多位資深交警,得到的答案是:未滿12歲的未成年人,是嚴禁騎自行車上路的。遇到交通事故,其監護人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同時,由於12周歲以下的孩子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交警也只能以教育勸說為主。
多位團員爸媽告訴團長,N次看到過自己或別人的小孩在馬路上騎共用單車,“一般是假期間和放學路上,很危險,會對自家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皮一點的孩子,會偷偷跑去騎,希望更多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還是以批評教育為主,但孩子玩心大,有時管不住”……
公開資料顯示,在中國的未成年人中,15到17歲因道路交通事故死傷的人數最多,占30%到40%。而青少年裡電子設備不離手的“低頭族”正冒著極大的交通風險。在此,團長提醒各位爸媽,保管好你們的手機,千萬別讓手機變“手雷”,給孩子多一點陪伴,普及道路交通安全。
文 | 趙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