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香菇,媽媽不理解寶寶!
儘管父母們一心為了孩子好,但是有時候你們的一些行為很容易帶給寶寶傷害,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孩子也同樣。孩子因為缺乏自製力,所以他們鬧情緒的時刻非常多,也讓父母感覺非常勞累。當孩子在鬧情緒的時候,很多父母容易踩中雷區,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拒絕“藍瘦香菇”,理解寶寶,做聰明媽媽,中國式教育,雷區請勿踩!
▼雷區1:小孩子不懂事
很多父母只會一味來批評孩子。大家要知道,道理只有你講了,孩子才會知道;只有你教了,他才會明白。如果面對孩子的出錯,你僅用這一句來陳述,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不懂的還是不懂。或者你可以孩子講,你不能怎樣,這樣做的後果是xxx,孩子會理解的更深一點。
事實上,不講道理會加深孩子們的誤會,經常強調錯誤的資訊,反而會讓孩子記住,導致他連連犯錯,這回讓你誤以為他是不願意改正。在這種錯誤的迴圈中,你眼中的孩子是“不爭氣”的,孩子眼中的你是“不理解”他們的。
孩子很委屈:道理我懂得
其實孩子們喜歡聽從大人的吩咐,如果他做到了自己會很有成就感。家長若是教給孩子一些人生道理、行為準則,示範、引導他們去學習,他們不僅願意去表現,也會做的很出色。
▼雷區2:壓力就是動力
這是不少家長都有的錯誤認識觀念,讓孩子過早的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失去了原本無憂、快樂的童年。有時父母很著急,擔心自家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就逼著孩子使勁向前學習。比如,如果一般小朋友可以背誦兩首詩,自己孩子必須要會背五首,甚至更多才可以,或者是拼命為孩子各種培訓班。這重擔式教育方式只會壓垮孩子稚嫩的肩膀,揠苗助長不能成活,過重的壓力會使孩子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開始害怕學習,更不會轉化為動力了。
孩子很委屈:壓力讓我害怕
壓力過重不僅會擊退孩子學習的熱情,還使孩子內心備受煎熬,從而影響未來深遠的學習,也讓親子之間的關係備受挑戰,容易因此產生兩代人的隔閡。家長不如先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適時給孩子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讓他們愛上學習,他們才會主動學習。
【父母不合理的做法】
1、以暴制暴
“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會使孩子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不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4、流於說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5、回力球效應
“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6、歸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父母合理的做法】
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厘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是情商問題。有教育專家曾說過,“親子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説明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爸爸媽媽們不妨把這三個步驟告訴身邊的父母,不要再踩雷區,傷害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