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洗碗方式的教育,卻造就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想寶媽悶總會有很多的疑惑和吐槽,很多時候寶媽總是不自覺的問自己:
“為啥,都差不多的孩子,性格和習慣就差這麼多呢?”
俗話說:“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對待孩子,我們也許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那麼孩子就不會那麼的排斥我們。今天《媽咪課堂》給大家分享一個教孩子洗完的真實故事,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就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小閨蜜的女兒前兩天放假回家啦,今天來我家玩,我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她最近學會了洗碗。雖然我知道閨蜜一直都讓她做這件事情,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她從來沒有真正的做過。閨蜜給她的評價也總是:“敷衍了事,做事馬虎,能交差就行了”
可是今天,她盡然主動幫我洗碗,而且廚房還被收拾的非常乾淨,我調侃到:
@:”最近,是不是談男朋友了啊,這麼勤快,你媽終於讓你學會洗碗了啊“
@:“才是男朋友,更不是我媽,是我姑姑教我的”
談到姑姑,這小姑娘可是一臉的自豪,細節娓娓道來:
前幾次,小姑娘去姑姑家裡面玩了幾天,吃飯前,姑姑讓她進廚房幫忙,她幫著處理了土豆,姑姑看她急著跟哥哥玩,就讓她去玩了。
晚飯後,姑姑笑眯眯地說:
@“我的工作做完了,剩下的工作交給你們兩兄妹了。”
第一天,她莫名其妙的進了廚房,然後自由發揮的把碗洗了,灶台呀,水池裡的垃圾,地面的垃圾都沒管。她姑姑也沒提。
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
她把姑姑“交給她了”的碗(被迫的任務)給洗了,除了碗,其他的都沒管。姑姑也什麼都沒說。
第四天她姑姑沒說話,(看著亂糟糟的廚房,真心受不了了)小霞就已經開始主動收拾碗去廚房了。
過了一會兒,姑姑也進了廚房,跟她說
@“小霞,我教你哈,洗碗其實除了碗,還有灶台呀,水池呀,還有地面,廚房很容易油,所有每天都得掃一掃……”
姑姑邊說,邊把灶台擦乾淨,小霞碗也洗得差不多了,姑姑又把剩下的工作交給了小霞。
不到一個星期,小霞已經不排斥洗碗,並且能清理得很乾淨了,她還是覺得一點都不難,但沒以前這麼討厭了。
其實我還是很好奇,我就問她:“你媽難道平時不是這麼跟你說的麼?”
...
想了想,小姑娘點點頭,然後默默的又搖搖頭說:“大概意思是差不多啦,不過感覺好像不太一樣”
其實作為過來人,我很容易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一定要瞭解孩子的心理,”勉強“、“逼迫”始終都是不好的方式,或許閨蜜是這樣對孩子說的:“小希,今晚你洗碗哈”也不管孩子的反應如何,所以小姑娘的情緒很不好,在洗碗的過程中,也許閨蜜還在旁邊看著,然後嘴裡還會碎碎念:“這邊多擦一會,都是油漬”,“這孩子,碗都沒洗乾淨,這一隻,重新洗一下”...
一聲聲碎碎念,小姑娘的心情就特別的低落了。覺得洗碗就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自然而然的就非常排斥了。
總結:教育注重的是方法而並非一定看重結果,一種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方法,最終都能夠帶來很好的結果。
有人說:“教育在細節,潤物細無聲”,其實真的說的很對,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成長的空間,就像洗碗這件事情一樣。
一、在一定範圍內讓孩子去自己探索,不做限制。
1、姑姑說“我的工作做了,剩下該是你做的了”,這裡規定了界限和分工,在吃飯這件事上,我負責給你們做了,剩下的洗碗工作要有人去做。
2、小姑娘是十分樂意,但還是去做了,因為覺得姑姑說的話沒有錯。姑姑沒在旁邊教她,而是交代了兩句,就先讓她自己去嘗試。
3、碗洗得並不乾淨,但姑姑沒有立刻說,而是選擇自己第二天再收拾一次,在保護孩子對洗碗這件事的耐心。
二、孩子不反感的時候,再給孩子方法建議。
人人都討厭別人在自己面前指手畫腳,想想如果你洗衣服的時候伴侶嫌你洗不乾淨,曬衣服的時候嫌你把洗衣晾皺了,送他禮物,他嫌你買得不
好,然後再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你想想自己還樂意做嗎?
1、碗其實一直沒洗乾淨,但姑姑沒說,直到有一天小霞主動的去收拾碗。這個時候姑姑看出了小姑娘沒有那麼厭煩這件事,並且接受自己要洗碗的事了。
2、巧妙的提高要求。這個時候姑姑才告訴小姑娘洗碗除了碗其實還包括……,並且跟著小姑娘一起做了一部分突然增多的工作。
事情突然變多了,心裡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服,姑姑幫著做了一部分,一是起到了榜樣的效果,小姑娘有點不情願,但是心理還是接受了。
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在生活的細節中獲取自信,每一個都不喜歡在襲擊做事情的時候被人家潑一盆冷水,遇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說不定還能夠繼續,要是遇到自己並不感冒而是別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就會產生反感、甚至是厭惡的情緒。
其實說到底,我總結了育兒的幾個關鍵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麼樣的共鳴:
“引導”、“尊重”、“嘗試”、“堅持”、“關愛”
給孩子指出人生的大方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尊重,讓孩子能夠大膽的嘗試,並且持之以恆的去努力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