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最傷人的話:別人家的孩子……

有個孩子,我們都認識。

他就是爹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住我們家後面那棟樓的明明哥哥,才小學二年級就會自己洗襪子!

你看樓上的甜甜姐姐,天天一門心思學習,就知道學習,人家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隔壁鄰居的侄女已經考上了公務員,工作穩定還清閒。

你表姐的年終獎發了十幾萬,準備帶你姨媽去美國旅遊!

隨之而來的是對你的各種嫌棄。

這麼大個人了還不知道幫著做點家務,我生你養你這麼大就會吃乾飯啊?

整天就知道出去玩,連十分鐘都坐不住,你看看人家!

外企有什麼好的,還不如考個公務員,穩定!

就你那點工資有什麼發展前途,等你帶我去旅遊?下輩子吧!

他們從來不知道,這話有多傷人。

這句話能讓我記一輩子。

一個考上北大的學霸說:“雖然在我之後,村子裡再沒有人考上過名牌大學,但我仍然自卑得要命,雖然做到了集團內部的高層,但是從來不敢脫稿講話,而且每次發言,我的手心裡仍然全是汗,我懼怕台下所有人的目光。”

“因為自小,在我媽眼裡,除了學習好,我再沒有什麼優點了。在她眼裡,“傻、不會說話”就是我的標籤。當她為我成績好高興時,經常說的也是:“別看XX那麼精,學習成績還不是那樣。”好像我的成績好並不是什麼難得的優點,只是彌補了我的傻而已。”

“所以我現在真的就不敢說話了。”

幼時經常被自我否定的人,常常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的念頭。因為他不能接受這個不夠好的自己,因此自尊極不穩定,以至於特別害怕別人的評價。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樣建立了條件反射:好像只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你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和認同,達不到,你就配不上這一切。

一味地打擊只會適得其反

很多父母說,我這都是為了他好,不激勵他哪能上進?

在這種理念下,不管孩子有沒有進步,他們都會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家孩子的自信心。

小明剛學琴的時候好不容易熟悉了鍵盤,可他爺爺卻說,樓下的小娟才學了一個月就能彈一首曲子了;上幼稚園的時候學英語,小明能用英語講句子了,但奶奶卻嫌棄他不如小偉古詩背得多……

相同領域可以比,不同領域也拿來比。在這樣的父母眼裡看來,你是不是付出了不重要,總之你就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或者說,即使內心已經承認你很優秀了,嘴上還是習慣性地打擊你。

就這樣,“別人家的孩子”集所有優點于一身,成了一個完美的符號。可是人無完人,你給出的目標就像地平線,孩子看得到,就是永遠都到不了。

這種理念背後的想法也很驚人:雖然我不完美,但是我的孩子必須是完美的,而且這種完美是建立在聽從我不完美的指令之下的。栗子媽忍不住吐槽,你們真是想得太美了!

作為一個努力了這麼多年的普通人,為什麼你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因為逼孩子上進比逼自己上進容易多了。

還有一種父母,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孩子是否幸福,他們只想讓孩子獲得別人眼中的成功。

栗子媽有個研究生畢業的閨蜜,現在在香港工作,工資每個月兩萬多,還有獎金。一年能存16萬,有男朋友。平時工作充實,生活品質也不低。

結果爹媽讓她放棄一切,去投奔表姐當中學老師,在電話裡苦口婆心:“你表姐在這邊當中學老師,每個月有五六千呢!五險一金什麼都有,女孩子工作不求上進,穩定就行,你回來什麼都好了。”

以別人的生活方式作為標準,來判斷孩子是不是過得好,還要干涉她的選擇。

栗子媽要說的是,如果你也經受過這種痛苦,就不要讓這種痛苦再在你的孩子身上發生了。

我們把孩子生下來,給他無條件的愛,希望的是他健康、快樂、幸福,感受世間的美好,而不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到他的身上。

否則有一天,你從孩子的嘴裡聽到了“別人家的父母”,會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