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常用的說法方式,很容易毀掉一個孩子
本來說好星期天上午,媽媽會陪著豆豆去公園玩堆沙子遊戲,結果小傢伙早上就開始賴床不起了,好不容易迷瞪著眼睛隨便吃了點早飯,媽媽一看就黑著臉說道:
“你給我認真吃飯!”
“可是我已經吃飽了。”
“豆豆,你每次都是這樣,一點不聽媽媽的話,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我也不要媽媽了……”豆豆低著頭慢慢地扒飯。
挺美好的一個早上,就在這不愉快地對話中結束了。有的時候,你往往能發現當父母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下一些結論,而這些結論還總是消極的,也還總被大人當為口頭禪,比如:
——“我家的孩子一點不愛吃飯。”
——“寶寶你這麼調皮可不行!”
——“你老是這樣不讓人省心!”
——“讓你別玩啦!怎麼老是不聽話?”
不知道你常說的口頭禪有沒有在裡面呢?我記得家裡大寶5歲的時候,由於是男孩子,那調皮勁兒簡直了!有一次他被小夥伴叫出門玩,直接穿了鞋連鞋帶也沒系,於是我就提醒了一聲:“把鞋帶系上!不然待會兒危險。”
兒子有點不耐煩地說:“沒事!我又不是小孩子。”一見他沒行動,我就有點火了:“你每次都是這樣,媽媽叫你往東,你偏要往西,你要氣死我啊!我這是為你好!”(原諒我的暴脾氣,總是生完氣才後悔)後來聽孩子爸跟我“告密”,說兒子覺得我一點不愛他,他還說自己真的就那麼差勁嗎?
是啊,自己這個當媽媽很差嗎?回頭細想,可不也是一時的莫名之火上來了,就“劈裡啪啦”炸開了麼?當我看到兒子的一點不好,我就立馬有了高標準:這麼能這樣?必須改正!
本來是想著為孩子的安全著想,但是孩子經歷得那麼少,他並不知道不系鞋帶有可能會發生危險,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危險,所以他才會不在乎,加上看見我這麼咋咋呼呼地說話,那股反感勁兒又上來了:憑什麼媽媽說啥就是啥啊?再一聽我數落他“每一次”都這樣以後,他也生氣了的想:哪有每一次?明明就是第一次。
本來就很簡單的一件小事,本來我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偏偏自己卻選擇了彎路:
1、少給孩子下“負能量”的定義,除非特殊情況
如果孩子在家整天聽到的都是“不乖”、“調皮”、“胡鬧”一類的話,久而久之他就會偏向負面形象去學習,因為在他看來,大人心目中的自己就是這麼不堪,所以不用改正。
2、就事論事,儘量不和孩子翻舊賬
像“每一次”、“哪一次不是這樣”的話,還是監督自己少說吧,講真,你倒是脾氣一上來控制不住自己,那孩子呢?他會覺得你故意誇大他的錯誤,說不定本來能意識到是自己的錯,也會突然變得不聽話了。然後?你和孩子就“兩敗俱傷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思維和成人還是有差別的,我們教育孩子,不就是為了讓他們的思維變成熟嗎?那麼,就先改變一下自己唄,說不定還真的有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