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臭媽媽!怎樣面對孩子都會遇到的詛咒敏感期

過了三歲以後小小包,稍有不順心,就會說我不喜歡你了,臭媽媽,臭爸爸。以前我做了功課,我知道他到了詛咒敏感期的年齡,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詛咒說髒話,我們聽之任之?還是應該怎樣引導?

某日,幾個小男孩在一起鬥狠。小男孩甲說:“我要打死你!”小男孩乙:“我要拿刀把你剁碎。”小男孩丙:“我要把你從窗戶扔出去,把你摔成肉餅。”“我要把你切成兩半。”“我要把你頭砍下來當球踢。”

各種狠話源源不絕從孩子們嘴裡飄出來,讓人心驚肉跳。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小夥伴之間如此鬥狠是常有的事。孩子們湊到一起,但凡有人無意間提到一句,立刻就會引發其他孩子的連鎖反應。

當然,把矛頭指向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就更多見了:“打死媽媽!”“殺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媽媽!” “壞奶奶!”類似的話,只要家有孩子,我們基本都有機會聽到。越是孩子親近的人,他越是樂於用這些語言去攻擊對方,以觀察對方的反應。並且,越是那些惡毒的、難聽的語言,他們似乎越感興趣。這就是所謂的 “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何時出現

“詛咒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3 歲左右,與孩子 “語言敏感期”緊密相關,可以算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進入“語言敏感期”後, 孩子吸收並運用語言的熱情高漲,對髒話、狠話更是情有獨鍾。原因就在於這些語言能引發聽者更強烈的反應,看起來更有威力,效果更加明顯。

最初,孩子說髒話狠話僅僅出於好奇,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說狠話髒話的時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當成一個遊戲在玩兒,沒有任何的惡意。只有當我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欠妥當時,孩子才意識到,原來這些語言具有殺傷力。在他意識到這點之後,他才會有意把它當武器使用。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當孩子們的髒話狠話陸續登場,我們往往不知如何招架。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會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這些話如何不好,不能說。當勸說無效時,我們可能就會通過呵斥甚至體罰來阻止孩子,但是這樣處理,效果往往不好。

孩子天生都是小小外交家,他們很清楚我們的界限。因此,倘若呵斥與體罰是象徵性的,他會覺得爸爸媽媽的這種反應很有趣,於是,與爸爸媽媽通過這種方式互動成了一個他期待的遊戲,結果他反而會更多地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們的關注,導致他的這種行為被強化。

倘若我們是認真的,他也感知到我們的底線不可以觸碰,但是他並不清楚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他會很困惑。或者雖然他暫時放棄了說某些詞,但他的好奇心並沒有獲得滿足,他就會在其他人面前,或者在其他場合繼續試探,獲得他期待的反應。

因此,這樣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樣的方式要麼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刺激爸爸媽媽的有力武器,要麼讓他有 “我不好”的感覺,但又不清楚如何才是 “好”,對改善他的行為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若家裡個別成人也有說髒話狠話的習氣,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更難以消除了。即便家裡有人管制他,他在家迫於壓力不敢說,到了外面這種壓力消除了,他就會補償性地滿足這種嘗試的欲望。

家長沒必要過度緊張

如果我們明白,說髒話狠話僅僅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就無須為此大驚小怪,平和淡定地面對就好了。如果我們不把它當回事兒,冷靜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他的這種行為反而會消除得更快。

一天去會所。有個小女孩看到我,跟我玩一會兒後來了一句:“我要殺死你。”當然,從孩子那澄澈的眼神可以看出,她說這話並沒有惡意。

“是嗎?我要是被殺死了,你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那你去哪兒了?”

“我就變沒了。”

“那我要把你砍斷。”

“我要被砍斷了,就需要用膠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煩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頭砍下來。”

“那我的頭一定很傷心,因為它不能跟我的身體在一起了。”

從始至終,我只是很平淡地面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並沒有給她講道理,告訴她這話有多狠,有多不受人歡迎,只是很自然地呈現後果給她。聊了幾句,她很快被別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殺我砍我的念頭給忘了。

過了幾天,孩子再也不曾提起過這個話題。當然,這個孩子並沒有因此就變得更暴力。某一天,再見我的時候,她沒再說殺我砍我,而是撲進我懷裡,摟著我說:“林老師,我好想你呀!”當然,我會給她一個熱烈的擁抱,親親她的小臉蛋,並且告訴她,我也很想她。

正如上面的案例呈現的那樣,“詛咒敏感期”是階段性的,不會永遠延續。因此,在試探過語言的威力之後,孩子自然會明白,那些友好的、充滿愛意的語言更令人感動,更能帶給人溫暖的感覺,引發對方熱烈的反應,她自然就會嘗試其他的方式來與人互動了。

當孩子說髒話時,一樣可以淡定面對

朋友家孩子4 歲的時候,最喜歡用 “屁”、“臭”等詞。朋友總是去呵斥他,結果他總也改不了。有一天,小傢伙來我家。媽媽提醒他叫阿姨,他立刻來了一聲 “屁阿姨”。朋友正要呵斥他,我對她使了個眼色,制止了她。然後我轉頭面向孩子:“你知道pi有幾種寫法嗎?”

孩子以異樣的眼神看著我。看得出來,他很詫異,完全沒想到我是這樣的反應。我找來紙筆,開始搜羅那些發音為 “pi”的字——P、屁、劈、辟、癖、僻……然後就這些詞延伸,融入與其相關的知識點,跟他一起討論。很快,他的注意力被轉移,我們就這個發音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遊戲。

過了些日子,朋友打電話告訴我,回家之後,每當孩子說髒話,她就如法炮製,並拓展出更多相關的遊戲——比如,孩子說屁的時候,她就將 “劈”的動作演示給孩子看,通過畫畫,告訴他 “僻”的含義……結果,孩子發現與說髒話相比,還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說髒話的行為自然就消失了。這樣的方式比呵斥孩子、責罰孩子有意義得多。

當然,淡定地面對處在 “詛咒敏感期”的孩子,並不等於可以帶著賞識的表情看待他的這個行為,或者以欣賞的語調與他談論這些話題。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不可混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了。

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夠好之後,他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說髒話狠話,那就說明他在挑戰規則。此時,我們還是要告訴他這些話有多不受人歡迎,以及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告訴他哪些行為更受人歡迎,同時讓他感受到這個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比如,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聽到這樣的話,我感覺很不舒服。我不想聽這樣的話。如果你再說,我只好躲到別的地方了。”這就是讓他感受到被冷落的後果。

當然,不同的情形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總的原則是,不要讓孩子因為這個不被接受的行為受到更多的關注,或者達到他期待的其他目的。當他有更值得賞識的行為時,給予他鼓勵與關注,以此強化他那些更值得賞識的行為。並且,給孩子講這些道理時,點到就好,無須一再強調,也不要反應過於激烈。否則,這些方式都相當於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注,一樣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強化作用。

本文來自包媽分享,希望對各位寶寶引導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