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濟南也有座“大雁塔”,已矗立了九百多年

濟南有座“大雁塔”

是宋朝的故事。那年春天,有一個窮秀才要赴汴梁趕考。

對一個窮秀才來說,肯定不會有人抬著八人大轎送行,也不會有書童跟著伺候,甚至連頭毛驢都不會有。他,只能顛沛流離地靠腳走了,關鍵是,他沒想到途徑濟南時,會有綿延起伏的一大段山路在前方等著他,甚至差點要了他的小命。

那年,秀才告別了父老鄉親,義無反顧地奔向了去汴梁的征程。他立志,不中狀元,就繼續刺股懸樑。如果被皇上 “欽點”,中了狀元榜眼或探花,就返回故鄉造福一方百姓。

當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濟南府,抬頭望南一看,他傻眼了,啥時候能走到頭啊。

那一天早晨,秀才孤身一人,背著簡單的行囊,離開濟南府,徑直朝著南部山區走去。他鼓勵自己,就是用盡蠻荒之力,也要爬山越嶺跋涉過去,因為,過了這片艱險的山路,很快就會抵達汴梁城的。

記得那日,天空藍得泉水一樣清明,白雲羽毛一般輕盈。沿途上,山峰突兀環列,懸崖絕壁雄奇。谷地清溪淺淺流淌,清爽的空氣,帶著一點野酸棗花的香味。高高的懸崖遮住了初春的陽光,背陰面仍然能感受到絲絲寒意。穿梭在羊腸小徑上,不時會看到有野兔子從茂密的草叢中竄出,好奇地看看素未謀面的秀才,然後,撒歡地向前逃離而去。有各色各樣的蝴蝶,翩翩飛舞著,偶爾會有一隻,落在秀才的行囊上,嬉戲一番,便又翩翩離去。

秀才進了藏龍澗。

藏龍澗長數公里,兩側如刀劈斧削,怪石森立,四處絕壁。有風過來,低沉如龍呤。兩邊的峭壁上有很多野生的核桃樹、棗樹、桃樹、桑樹、苦楝和綠檀等高大的樹木,使藏龍澗更加陰翳蔽日。

臨近午時,秀才過了白雲峰,向西沒走多遠,穿過一段峽谷,迎面便看見了

前方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寺院,緊走幾步一看,原來是龍洞壽聖院。

他正要前去討點吃的和喝的,突然,感覺眼前一片金星亂竄,接著,一陣眩暈。他支撐著身子,想坐下來歇息一會兒,沒料到,還沒坐下,一個跟頭,就栽倒在了地上。

這時,一個穿袈裟的僧人正巧走出院門,見不遠處倒下一個清秀的書生,便忙上前救助。

原來,秀才是因疲勞而暈倒的。

在壽聖院歇息了一日,秀才換過了神。因怕耽擱趕考的時間,他急著離開,想繼續前程。那搭救他的僧人,見他執意要走,就準備好食物和山泉水,將他送到了一個山路口處。

臨別時,秀才知道了那個僧人叫宗義。

秀才滿含眼淚,揮手告別了僧人宗義。秀才發誓,無論中不中狀元,他都要擇日回來感謝他的大恩大德。

秀才如願以償,高中狀元。

一年以後,衣錦還鄉的秀才,依然沒有忘記濟南的那位僧人宗義,沒有忘記他的救命之恩。他決定踐行自己當初的誓言。

可當秀才日夜兼程趕到龍洞壽聖院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僧人宗義已經圓寂。秀才得知這消息,痛哭流淚,懊悔不已。為感激恩人的功德,他決定傾囊捐資,在鷲棲岩上修建一座報恩塔,以此紀念。

宋政和六年(1116年),一座高12的七級石塔,矗立在了壽聖院南側的鷲棲岩上,該塔名報恩塔,平面四方,四角七級形,造型簡樸,塔簷較為簡潔,頂部球形刹,外形如西安的大雁塔,有著典型的盛唐古塔風格。塔身佛龕內,供奉著觀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僧人宗義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記,即《報恩塔記》:

林棣開元寺東大聖院講經論僧宗義,行業特異,所在有聞,意謂三界拘礙,邪宗莫能越;六道升沉,世智不可逃。使三界不能拘礙,六道無以升沉,一謝迷津,永登覺岸者,惟吾佛之教也。故恩若虛空,無有限量。又念君以安治,親以生育,師長以誨導,檀信以資給,此恩不報,何德可酬?遂罄所有,于齊之龍洞山寺鷲棲岩頂,葬舍利數十粒,起石塔七層,置觀音像於龕中。又盡以昔日講經論讀誦功德,回向報恩,故名之曰“報恩塔”,以成其志也。當知登是岩,瞻塔禮像者,知恩不可忘,則忠孝廉恥之心不待勸而後發矣。況明眼洞照之士,觀晴天烈日,殊非外物;層巒秀嶺,皆出自心,色聞淺深,縱群花之開落;聲傳遠近,任幽鳥之去來。萬異千差,惟一真界,則又以法報恩者也。今集斯勝利,上祝聖壽無窮,常轉。更願父母師長、一切含靈,同登極樂,親禮彌陀。

報恩塔下,有一座石佛堂,堂內用青石雕刻了一尊宗義的坐像。

彈指一揮間,九百年過去了,報恩塔依然還矗立在鷲棲岩上,至於那位秀才是何方人士,姓啥名誰已不重要了,關鍵是每當遊人登臨龍洞時,隔著山谷看到報恩塔時,對這段報恩的故事依然記憶猶新。

站在平緩的山坡上,放眼看去,山巒起伏,綿延無際,頓感心胸開闊。

面對報恩塔,不知道要感慨些什麼。這座巍然矗立了九百年的古塔到底目睹了些什麼?又到底收藏了些什麼?這似乎已不再重要和值得關注。那山崖峭壁上,留下的石刻題字碑記,又能給後人留下些什麼?不外乎春風得意、揚眉吐氣、抒發輕狂,或馬失前蹄、仕途失意、借酒消愁。當年僧人宗義的德行是否已隨水逝去,除了寺院內的兩株高齡的銀杏樹還枝繁葉茂,還能尋找到什麼有價值的遺跡?

青山依舊,青山無語。

沉寂的報恩塔,在秋陽下,投下很蒼涼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