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城口,就不得不說城口的老臘肉。城口“老臘肉”沿襲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民間加工秘方,經特殊的傳統工藝精心薰制而成,其肉質精良、香味純正、營養豐富,是城口具有代表性的土特產之一。
歷史>>
臘(xī là 同“臘”)肉是指肉經醃制後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製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並增添特有的風味,這是與鹹肉的主要區別。臘肉並非因為在臘月所制,而為臘肉,臘月的臘(là)與臘肉的臘(xī)在古文裡並非同一個字,亦即,臘月的臘是繁體的臘,而臘肉的臘本來就是臘月的臘的簡化字。所以,臘肉之所以稱為臘肉,至於為什麼現在人們都讀là,而不讀xī,除了簡化字的原因使兩個字沒有了區別以外,可能確實跟臘肉一般都在臘月裡製作以待年夜飯之用有關。
臘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雲南、貴州、甘肅隴西、陝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甯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幹。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薰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現狀>>
城口老臘肉列為了重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渝、川兩地人們幾千年來主食肉類產品,現在深受全國各地人們的喜愛。
2014年,國家商標局正式核准“城口老臘肉”註冊為地理標誌商標。這是重慶第一件以集體商標形式註冊的地理標誌商標。
城口老臘肉在市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產品還遠銷俄羅斯等國,目前全縣從業人員4萬多人,年產量上萬噸。
特色>>
城口老臘肉均是經過40天左右的熏烤而製成,肉香味濃,口感好,肥而不膩,故有“老口老臘肉,香飄山內外”美稱。獨特的選材和製作方法賦予了它獨特的風味:
選材:
以原汁原味城口農家土豬肉為原料,有效的把握土豬(肉質好,無公害)原料;
用大巴山多種森林(植物)樹木薰烤:科學精選多種森林植物為薰烤原材料;
製作方法:
純手工精製:農家傳統薰烤。“熏烤”比“煙熏”在打造健康食品方面更具科學性。這是城口農家老臘肉最具獨特之處!鄉親們做臘肉用的豬都是那種被當地稱為“地油子”的土豬。大巴山區氣候溫涼,森林豐富!無污染!農家常年用木柴燒飯,為老臘肉的製作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吃臘肉時,先將臘肉扔火爐中燃燒,然後浸泡淘米水中,用稻草用力搓洗淨,待蒸熟切片上桌後,吃上一嘴,馬上會感到一種濃濃鬱鬱,沉沉醇醇,滋滋潤潤的鮮美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