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準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基本簡介: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繫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藥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四季養生: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
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複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
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