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田徑協會在上海舉辦了2016中國馬拉松年會。在馬拉松大會上提到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328場,全年參加比賽的總人次高達280萬,再創歷史新高。
我看到這些資料很震驚,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馬拉松賽事呈井噴式增長,這些資料還沒算上未在田協註冊的小型馬拉松賽事。
現在,參加一個馬拉松,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馬拉松的門檻就變低了,不管是參加全程馬拉松還是參加半程馬拉松,都是一件挑戰人體極限的事。
很多新晉跑者,大多喜歡把參加馬拉松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朋友李也是這樣想的。她從2016年的3月份開始跑步的,雖然好幾年沒運動了,但是學生時代的運動底子還在,她在6月份就能跑完半程馬拉松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北京馬拉松報名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全程馬拉松,抽籤非常順利。2016年的中秋節,李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北馬的賽道。可是,因為賽前的跑量積累太少了,跑到28公里左右,她開始抽筋,身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適。她的性格非常倔,雖然在賽道上依然抽筋了很多次,可是她一直都不放棄,咬牙走到終點。到終點,已經關門了。
北馬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李一直處於連走路都不是很利索的狀態。她一直處於休養的狀態。
我曾看到前國家女子長跑馬拉松隊教練陶紹明先生關於馬拉松的一段話:
“馬拉松比賽因為距離長,對於肌肉,關節,韌帶和心臟的刺激非常大。沒有準備參加有非常大的風險。需要充分的認識和實際的訓練準備。半程需要3-6個月的時間。平時每週有3-5次5-12km跑步的準備。賽前兩個月有過15-18km2-3次的耐力訓練。”
後來,我曾和一位跑馬多年的前輩聊起李的事蹟。前輩說道,我敬畏馬拉松,我參加馬拉松從來都不會停下來走路,而是慢慢跑也要跑到終點。我反駁道,那如果跑不動了呢?他說,我清楚自己的極限,如果我不能跑完全程的話,我就堅決不報名,直到自己有能力跑完全程,再去報名。當然,這是我對馬拉松的理解,並不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做。
前段時間,我又碰到了李。李說,我現在算是想明白了,喜歡跑步,何必要用參加馬拉松來證明呢?怪我以前太傻,急於參加馬拉松而讓自己受傷了。我現在覺得跑5公里、10公里的意義和馬拉松沒差,也需要我們投入相當大的體力和精力。並不是只有全馬才能磨練人,一定要量力而為。
是啊,每個人的體質和運動基礎是不一樣的,並不是全程馬拉松才磨練人。每一場馬拉松,無論是半馬還是全馬,賽前訓練,賽後恢復,都有一整套嚴格複雜的程式。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做好準備,那麼,我們就是在拿自己的身體冒險。
雖然現在馬拉松賽事這麼多,每一次報名,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克制。我跑步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身體,健康地跑,無傷無痛地享受馬拉松比賽。完成了一場馬拉松固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無傷無痛地完賽。
每一次在賽道上遇見白髮蒼蒼的跑者,都讓我更加堅定地想一直跑下去。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那樣一直跑下去。既然我已經做好了一直跑的打算,我為什麼我才跑了一兩年就如此著急了呢?
跑步是一種生活方式,參加馬拉松是因為喜歡跑步,馬拉松並不是唯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