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運動員的日常除了跑步訓練外,還有交叉訓練和力量訓練。可能很多外行不理解,跑步為什麼要練力量呢?進行力量訓練可以減脂瘦身,還可以提高PB!要知道跑步技巧的奧秘無處不在。
肌肉是運動員的引擎,可以收縮和伸展,而跑步則需要靠肌肉的牽引才能發力。奔跑所牽動的肌肉末端肌腱接在兩根不同的骨頭上,當肌肉長度改變,人體的關節角度也隨之改變,肌肉有規律地連續伸展和收縮,會導致人體關節改變角度,跑步的著力點和發力點隨之產生。
正確的著力點發力點靠肌肉和肌纖維收縮伸張的力量。中長跑運動員肌肉中線粒體的數量和容積的增加,肌肉每分鐘利用的氧也將增加,充分發揮了著力點發力點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力,更省力的完成跑步活動,提高成績。
除了力量訓練之外,還有老生常談的跑姿也同樣重要。不正確的跑姿會導致身體肌肉受力不均,從而沒辦法正確的利用肌肉的牽引發力,不僅成績提不上去,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像是跑步膝等。
跑步動作只需要靈活協調,尤其是長跑,更適宜小步幅跑動。標準的跑步姿勢是,頭部與軀幹保持正直,身體相當放鬆,抬頭,眼睛正視前方,手臂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微向身體中線。腳跨步向前踩時剛好是在身體重心的正下方。
初跑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步幅太大,也就是當腳跨步向前踩時,腳著地瞬間的位置是在身體重心的前方,回想下,大步伐跑步時是不是缺少過渡,很難利用後腿和核心部位發力呢?
談到核心力量,凡是跑步愛好者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內行人都清楚,真正的“核心”是指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是由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而之所以努力的練習核心力量,是因為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定重心、傳導力量等作用,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它帶動著跑步時上下肢的活動和用力。
然而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支點角色的,是髖關節。髖關節是連接軀幹與下肢的唯一關節,對軀幹和下肢的協調發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因此,在跑步時正確的腿部發力順序其實是這樣的:髖關節 - 膝關節 - 踝關節。而並不是大部分跑友所聽說的“大腿帶動小腿”的方法。
那麼,該如何用髖關節發力呢?
這裡就牽扯到一種叫“送髖”的技術,所謂的“送髖”就是指跑步時骨盆繞支撐腿髖關節進行同側傾,同側轉動和後傾的聯合運動,即“以髖為軸,核心發力,來帶動腿”。
送髖並不是外觀上劇烈的擺動、不是大幅度扭腰,跑步中髖部發生的是“角位移”而不是“線位移”。說的通俗一點,應該是“轉動”而不是“平移”。在跑步時去感覺髖部的轉動,將髖視為發力的中樞,以髖帶動大腿,大腿帶動小腿。
其實,不僅僅是核心部位,腳部同樣是“滾動式”向前發力,跑步的著力點在前腳掌或全腳掌,跑步的發力點在前腳掌或腳尖,從著力到發力瞬間很短,觸地時間越短越好。落地時要讓腳後跟先著地然後迅速過渡到前腳掌,就像輪子一樣,讓整個腳掌在地上滾一下,由腳跟滾到前腳掌,到達前腳掌後迅速發力蹬地,形成向前的動力。
跑步時項不折不扣的技術活兒,不僅要跑,還要會跑,跑步該如何發力,你清楚了嗎?